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新足迹 门户 澳洲和世界时政 查看内容

特朗普打破团结幻想,G7不得不面对新现实

2025-6-19 07:21| 发布者: dootbear | 查看: 1025| 原文链接

彭博社:特朗普打破团结幻想,G7不得不面对新现实

加拿大总理卡尼周日傍晚在卡纳纳斯基斯山中度假村的酒店吧,与一众欧洲G7领袖端着红酒闲聊,坐在舒适沙发上。

这场临时聚会始于英国首相斯塔默偶遇德国总理默茨,随后卡尼、意大利总理梅洛尼和法国总统埃马克龙加入。

话题颇为严肃,包括中东紧张局势升级,但气氛轻松;一名G7官员形容那就是朋友间的酒叙。此时,美国总统特朗普尚未抵达。

对卡尼而言,本次峰会是努力保持这场西方最强领导人年度聚会相关性的尝试。

但结果暴露出论坛的破裂,特朗普独行其是,留下其余六国揣测他的下一步。

曾为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服务、参与多届峰会的古德曼(Matthew Goodman)说:“特朗普在任时,G7在全球挑战上团结共同行动的能力遭到重大削弱。尤其在当前局势下,它无法解决所有世界难题。”

G7历来用于协调各国对当下紧迫议题(从气候变迁到经济危机及冲突)的应对。但特朗普改写外交规则后,峰会愈发困难,其余领袖如履薄冰。

一名美国官员称,峰会最终发布六份专题声明而非单一联合公报,体现的是“团结而非分裂”。

官员称,特朗普对在加拿大举行的高效讨论及伙伴支持表示赞赏。

主办方加拿大为防止灰熊闯入,在会场周围竖起八英尺高的围栏;却拦不住峰会最大看点特朗普。

特朗普以需处理中东危机为由提前一天离场。

双方在重大议题上的分歧显而易见。关于中东局势的声明因美国反对初稿中要求以伊双方保持克制的措辞,被淡化后未要求立即停火。

一名美官员说,在特朗普看来,初稿是“死路”。

周一晚餐供应阿卡迪亚鲟鱼子酱和和牛时,欧洲领袖几乎未能推动特朗普同意对俄罗斯实施更严厉制裁。特朗普称制裁会让美国“付出很多钱”。

抵达峰会后,特朗普迅速表明自己认为应让非民主国家如俄罗斯、甚至中国加入G7。

数小时后,他宣布提前离开,令各国领袖错愕

卡尼表示:“我非常感激总统的到来,也完全理解他必须返程的原因。”

但马克龙随后暗示特朗普之所以回华盛顿,是因为他提出调停以伊停火。此举激怒特朗普,他在Truth Social上发文称“哗众取宠”的马克龙“错了!”

特朗普发帖称:“他根本不知道我为何返华盛顿,这绝非为了停火。”

飞机离开卡尔加里数分钟后,他又对记者嘲讽:“埃马纽埃尔这人不错,但常常搞错状况。”

马克龙此前途经格陵兰作挑衅式停留,强调其为欧洲而非美国领土。他后来向记者表示,特朗普改变主意是为了向伊朗施压。

即便事先知晓特朗普将提前离场、并在周一与其互动友好,斯塔默似乎也未摸清总统想法。周二早晨他告诉记者,自己晚宴坐在特朗普旁边,“毫不怀疑”总统想避免卷入以伊冲突。

仅过数小时,特朗普在社媒上高调宣称“我们已完全掌控伊朗上空”,并称最高领袖哈梅内伊是“安全的‘易于打击目标’”,似乎随时准备动手。

在卡纳纳斯基斯,斯塔默弯腰捡起特朗普不慎掉落的落实上月贸易协定文件,成为峰会经典画面

至少斯塔默从特朗普那里得到点成果,尽管双方协议推迟了下调英国钢铁关税的执行;其他人就没这么幸运。

此次加拿大聚会也成了影子贸易峰会,各国领袖排队与特朗普讨价还价关税,结果好坏参半。

特朗普同意与卡尼在30天内推动某种贸易协议;日本首相石破茂未能与特朗普达成协议,特朗普称前景“艰难”。与包括贸易专员谢夫乔维奇(Maros Sefcovic)在内的欧盟代表谈判也进展甚微。

特朗普对记者说:“我觉得他们还没给公平协议。”

总统提前离场,导致他无缘会见墨西哥总统谢因鲍姆,印度总理莫迪及巴西总统卢拉等其他受邀领袖。

为避免冲突,卡尼干脆取消了旨在展示共识的峰会公报。

过去,G7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协调政府行动,为银行注入流动性以稳定市场;在新冠疫情及2022年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时亦共同应对。

2019年当伊朗核问题紧张升温时,马克龙曾先征得特朗普同意后,让伊朗外长扎里夫(Javad Zarif)飞赴峰会场边磋商,特朗普虽未参会但未反对。

周二,没有美国总统的情况下,其余领袖继续讨论,并就人工智能、关键矿产、野火与移民等议题发布一系列共同声明。

曾任美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代表、现为国际资本战略公司合伙人的雷迪克(Doug Rediker)说,此次进程让领袖们“感受在没有美国领导的情况下如何自行寻找共同立场并推进事务;显然,他们必须学会用不同方式运作。”










来源: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 ... ?srnd=homepage-asia

By Ellen Milligan, Jorge Valero, and Eric Martin
June 18, 2025 at 9:47 AM GMT+10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