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新足迹 门户 澳洲和世界时政 查看内容

苹果深度依赖中国 已经远不只是因为劳动力成本低廉了

2025-6-2 08:50| 发布者: dootbear | 查看: 1737| 原文链接

彭博社:苹果深度依赖中国 已经远不只是因为劳动力成本低廉了

一本新书认为,苹果的海外制造策略已经成为难以撼动的强大竞争优势

上周,美国总统特朗普在Truth Social发文威胁,除非苹果开始在美国生产iPhone,否则将对iPhone征收25%的关税。

考虑到特朗普宣布关税政策后经常又收回,这一举措未必会有实质结果。

但《金融时报》记者麦吉(Patrick McGee)刚出版的新书《苹果在中国》(Apple in China,Scribner出版社,5月13日)详细解释了,不管美国政策怎么变,苹果都不太可能把大量生产线迁回美国。

中国最初作为制造大国的优势之一是低工资,但麦吉强调,苹果之所以依赖中国,远远不只是因为劳动力便宜。

苹果独特的海外制造方式,最初是出于无奈,但最终却成了它最强大的竞争壁垒。

这一模式对苹果的成功贡献不亚于乔布斯的远见或Jony Ive的设计天赋。

麦吉还指出,苹果的巨额投资和知识共享也推动了中国本土科技公司的崛起,让它们迅速缩小与西方企业的差距,甚至包括苹果本身。

上世纪90年代末,苹果刚开始海外生产时,还远未成为如今的全球巨头。当时只是小众电脑品牌,多次濒临破产,外包生产主要是为了节约成本。尽管如此,乔布斯起初极力反对外包,担心会影响品质。

但乔布斯很快发现,海外生产,先是韩国、台湾,后来更多在中国——其实让苹果对生产流程的掌控力更强,而不是变弱。和Compaq、戴尔等对手只给出设计方案、交给代工厂不同,苹果会派自己的工程师和工厂方一起常驻,密切协作,将复杂的产品设计变成可大规模量产的工艺。

随着苹果壮大,公司开始在制造技术上大规模投入。苹果会买下实验室里所有的稀有原材料或设备,或直接与设备制造商合作提升产能,然后将这些设备安装到富士康等中国工厂。

据麦吉统计,2015年苹果对中国制造业的年投资已达550亿美元,“这个天文数字还不包括硬件组件的成本”。这种模式的优势是,苹果随时可以带走这些设备,转到其它工厂。

但即使苹果想和中国“脱钩”,也带不走中国合作伙伴已经学到的宝贵技术经验。

多年里,苹果靠强硬谈判攫取了巨额利润,但富士康创始人郭台铭很早就意识到,和苹果合作让自己公司的工程师学到了巨大价值。

如今,连台湾的富士康都被内地的对手赶超。麦吉认为,尽管美国制裁和禁令不断,中国科技企业依然能推出如华为Mate 20 Pro等领先苹果的产品。“苹果促成的技术转移”,麦吉写道,“让它成了中国‘中国制造2025’计划最大的企业助力者。”

自2012年习近平执政后,北京对外国企业技术转让的要求变得更直接、也更具威胁性。

但即使合作条件对苹果越来越不利,公司也没有现实的“脱钩”可能。

麦吉的书反复提及不同的专制领导风格:乔布斯会对下属咆哮,郭台铭则像军队一样管理企业,而习近平则是终极强人。

书中多位苹果高管回忆,为了产品按时上市,曾拼到身心崩溃,很多人最终离职保命。

他们得到丰厚回报,但工厂里的中国年轻工人只是“可被替换的劳动力”。

事实证明,把极致的创意变成现实的方法之一,就是把参与者当成工具。

中共本就如此,而苹果,某种程度上也是。

25%的关税,很难改变这一切。





来源: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 ... ?srnd=homepage-asia

By Drake Bennett
May 30, 2025 at 10:00 PM GMT+10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