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新足迹 门户 读万卷书 查看内容

《初步举证Prima Facie 》

2025-5-21 18:09| 发布者: 虞宅与美丽 | 查看: 2340| 原文链接

刚才在新闻版看到这个贴子,正好想起最近看完的一本书。

昆州将限制在强奸罪被告量刑时考虑良好品行证明

书名《初步举证Prima Facie 》,同名的还有电影,和舞台剧,中文和英文版本都有。最初的创作是剧本,大热后又改编为小说出版。



故事的女主人公出身于工人家庭,一路凭借勤奋与努力,在英国剑桥大学法学院毕业后,成为在法律界崭露头角的精英女律师,她擅长以犀利的言辞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性侵嫌疑人辩护。然而,一次与男同事的约会,却让她从辩护者变成了被害者。她所熟知的法律程序和逻辑训练,在创伤的本能反应面前土崩瓦解,在初步举证的782天后,她迎来一场必败的终审判决。

故事中女主以自己的经历对她曾经赖以自豪的法律体系提出了质疑:一个性侵受害者的记忆是充满创伤的,是碎片化、情绪性、感官化的,而非连贯的、理性的、严丝合缝的。这又与法律所需的“完美逻辑”形成根本冲突。

本来,在性侵案中,举证的责任完全落在受害者身上,就是一种残酷和不公平。在书中,施暴者朱利安不必坐在被告席上,他全程冷眼旁观;女主却需要不断站出来,用颤抖的声音诉说那段痛苦不堪的经历,每一次陈述都是在揭开自己尚未愈合的伤口,她的每一个细节都经受对方律师无情地逼问,甚至被迫用肢体还原被侵犯的姿势,将最痛的创伤转化为符合法律逻辑的“证据”……

女主明明是遭受了性侵的受害者,在法庭上她却形同一个试图编造谎言的嫌疑人,被质问、被审视、被追究,甚至被嘲讽。

这其实也暴露了法律体系对受害者的结构性压迫——它用冰冷的程序正义之名,要求受害者以“完美”的逻辑对抗生理与心理的双重崩溃。法律究竟是为了保护弱者,还是成为了强者手中的武器?

又如上面的新闻中,性侵施害者还可以用品行证明申请量刑上的宽泛——这对于受害者来说是一个莫大的讽刺和二次伤害。

小说,包括同名话剧和电影,都做出了非常有力的质问:法律就是完美的吗?法律代表的是谁的立场和视角?如果说法律就是绝对正义的,为何在性侵案件中,现有的法律体系与女性的生存经验背道而驰?女性的声音和权益该如何被听见和保障?那些隐藏在司法体系中的偏见和不公,又该如何被揭露和纠正?

所幸这些年,这些问题,都在逐渐被发现,被倾听,被改变——就如今天看到的这个新闻,起码,考虑到了对性侵幸存者的适当保护和尊重。

这些年对于“完美受害者”的质疑,对于“性同意”的讨论,在民间,在司法领域,都在被思考,被推动。

挺好的一本书。我承认在看到情节展开之初,我自己在无形中对女主都会有着“完美”的期待,对于施害者会代入“同意推定”。 是随着阅读的推进,一些概念和原则,被一步步厘清;一些更客观的现实,被看见,被唤醒。

这部剧接下来也会在澳洲上演,非常优秀的独角戏,感兴趣的可以到时候去看看。



作者Suzie Miller,是出生于澳洲墨尔本的剧作家、编剧。她原是一名刑辩律师,长期为儿童与妇女提供法律援助,同时也在悉尼读完了戏剧和电影硕士学位,并利用业余时间进修剧本写作。她曾在采访中说,《初步举证》的创意源于她在澳大利亚法学院求学时的经历,当时她对强奸和性侵案件中关于「性同意」问题的法律不公感到震惊,而这一问题往往对受害者不利(在英国,只有1.3%的此类案件最终导致定罪)。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