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特朗普重排全球贸易秩序:中国先打好牌,其它国家干着急? 贸易谈判进展迟缓,全球焦虑等待 5月11日晚,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正在瑞士与中国进行深入贸易谈判,而来自世界各地的贸易谈判代表却在华盛顿无所事事。 许多人原本奔赴华盛顿,迫切希望推进贸易协定,却发现美方谈判代表出国在外,会议不是延期就是取消。 一位原本打算详细介绍牛疫苗规定与货币操纵议题的官员,干脆抽空去参观了刚翻新的航空航天博物馆,最终“几乎是空手而归”。 美国公开宣称的目标是在90天内签署90项贸易协议。 这一倒计时从4月9日开始,当天美国暂停了对近百国的对等关税,这段宽限期将持续到7月8日。 如今时间已过三分之一,却只宣布达成了两项协议: 一个是与英国——美国十年来的谈判对象,一个是与中国,总统特朗普曾与之爆发激烈贸易战的对手。 两者都实现了关税下调,但美国并未从中获得重大让步。 剩下的88个国家使尽外交手段希望推进谈判,但进展缓慢且不均衡。 没有哪个谈判团队能长时间留在优先位置。 一旦在条款细节上出现争执,就迅速被降级。 随着时间流逝,风险也在上升。 没人希望在7月8日被排除在外。 自4月中旬以来,特朗普政府优先考虑大约20个经济体,包括欧盟、日本、越南这些在关税恢复后将受重创的大型贸易伙伴,也包括斐济这样的边缘国家。一些与特朗普关系良好的领导人所在国家,例如阿根廷总统米莱,也被列入名单。 贸易伙伴越大,若未能达成协议,美国消费者就越可能面临涨价。美国决策者认为,与英国和斐济达成的协议可视为向后排国家发出的信号,意在加快其它谈判进程。 但考虑到目前谈判局势混乱,这一逻辑并不完全令人信服。 所有谈判都可能受总统个人意志影响。起初,美国的优先对象是包括日本和越南在内的东亚主要出口国。但当日本首相石破茂批评美国将行业关税排除在谈判之外不公平后,印度取代了日本的位置,却又因谈判进展缓慢而失势。失去优先地位后,印度官员向世界贸易组织提出动议,寻求加强对美出口管制。 上周末,特朗普团队在瑞士受到热情接待后,总统宣布将瑞士提升至谈判优先行列。 只有欧盟始终被排在队尾。特朗普称该集团是“比中国还难缠”的谈判对手。 贝森特则更为委婉地表示:“谈判之所以艰难,是因为意大利人和法国人想要的完全不同。” 迄今为止,有三个关键趋势尤为突出。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没有任何国家能长时间吸引美国注意力。在正常情况下,贸易协议的谈判往往是双边、耗时数年。即便只是像特朗普现在这样试图定义广泛条款,也需花费大量时间。 但美方谈判代表似乎认为他们当前这种“突击式谈判”反而更具筹码。如果与某国谈不下去,没关系,直接换下一个。 看看日本要求美国撤销对其汽车征收25%关税的结局,即可见一斑。 问题在于,当某国终于排到前面时,其谈判代表难免抱有希望,认为自己或许能打动特朗普政府,赢得独特的好协议。 例如,印度也曾试图推动美方取消对其汽车和钢铁的关税,作为所谓“零换零”协议的一部分。 但迄今为止,只有英国获得了类似让步,而且也仅限于每年10万辆汽车。 随着这些尝试失败,谈判进程变得动荡不安。一位越南官员说:“感觉每次窗口期都非常短。” 北京障碍 第二个关键点是中国因素。第三国在谈判中不得不顾及两个超级大国的态度。5月14日,中国官员抨击英美达成的协议,指其间接针对中国。该协议规定,英国若想避免钢铁出口被征税,美国必须拥有对相关工厂所有权的发言权。 协议中其它以“国家安全”为名的条款也令中方不满。这类抗议还会不断出现。 日本就曾担心,美国对战略物资的要求会惹怒中国。一位官员透露,美国谈判代表几乎在每一次协商中都会提出:“你们目前对中国的立场如何,未来又打算怎么做?” 意外阻碍 第三个趋势则是各种意想不到的阻碍。每年彼此交换数十万种商品的国家之间,总会存在一些独特的不满。英国官员向美方抱怨美国牛肉质量,美国官员则要求日本政界开放本国稻米市场,这是政治禁忌,并对泰国提出未经证实的货币操纵指控。有时争议根本与贸易无关。 5月1日,泰国撤销对美国学者钱伯斯(Paul Chambers)因冒犯王室罪名的指控。泰国官员坚称这一举动与贸易谈判无关。往常这种外交博弈往往需要数年时间,如今特朗普时间紧迫,任何小插曲都可能让谈判脱轨。 美国不可能在7月8日前签署90项协议。但在那之前仍将有更多协定达成,而与许多国家的谈判也将持续到期限之后,这些国家希望能延长当前的关税宽限期以争取更多时间。 与此同时,大西洋理事会(Atlantic Council)智库的利普斯基(Josh Lipsky)预测,特朗普必须拿出一些“杀鸡儆猴”的例子,来证明其威胁可信,以便换取对方让步。 他说:“对大多数国家而言,目标不该是抢到最前面,而是别掉到最后。” ![]() ![]() ![]() 来源: https://www.economist.com/financ ... e-rest-of-the-world May 15th 2025|Bangkok and Toky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