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时报:卫星图像揭示华为在中国建先进芯片产线 卫星图像显示,华为正在中国深圳建设一条先进芯片生产线,作为其半导体设施网络的一部分,目标是摆脱对外国技术的依赖。 据多位知情人士透露,华为是深圳光明区三个制造基地的核心推动者,这些厂房自2022年开工以来迅速成型,卫星图像也显示其建筑风格高度一致。 此举凸显华为成为中国半导体领军企业的雄心,并推动中国在人工智能等技术领域对抗美国。 芯片分析机构SemiAnalysis创始人帕特尔(Dylan Patel)表示:“华为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试图在国内打造完整的AI供应链,从晶圆制造设备到模型训练全部自主完成。这在全球尚属首次。” 知情人士称,华为直接运营其中一座工厂,用于制造7纳米智能手机芯片及其首款自研高端AI芯片Ascend处理器。 另外两座于去年完工的厂房则由芯片设备制造商SiCarrier和存储芯片企业SwaySure运营。 尽管华为否认与这两家初创公司有关,但业内人士称华为通过注资、人员支持和技术共享与它们保持紧密联系。 消息还指出,这些项目获得了深圳市政府的资金支持。 华为的芯片战略包括研发替代英伟达芯片、ASML光刻设备、SK海力士内存,以及台积电的代工服务。这些努力是在2019年美国对华为实施出口管制、切断其对关键技术的获取后加速展开的,是中国更广泛“本地化核心零部件”战略的一部分。 一位华为高管坦言:“我曾以为美国打压后,我们公司会被困住。但这导致我们公司的雄心壮志反而更大,更加投入研发,如今我们已经取得巨大的进展。” 上述基地靠近由鹏芯微(PXW)和深圳鹏昇(PST)运营的逻辑芯片代工厂。 美国政府指控这两家公司与华为有关联。 知情人士还表示,华为亦在上海、宁波和青岛投资了其他半导体制造设施。 不过部分业内人士对华为是否能实现如此宏大的目标表示质疑,理由是其在芯片制造方面经验仍不及国内外竞争对手。 一位芯片投资人表示:“这是一个得到了大量国家支持的大工程,但中国其它公司也花了几十年,仍未追上ASML和台积电。” 尽管华为否认与SiCarrier和SwaySure有关联,但光明当地居民仍普遍认为这两家公司“其实就是华为的厂”。 业内人士称,虽然三者在股权结构上各自独立,但在投资与技术层面密切相连。 华为通过初创企业间接推进芯片计划,规避外部投资限制 据知情人士透露,华为早期向这些初创公司提供支持,包括派遣管理和技术团队、协助融资,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转让技术。反过来,与华为的关系也让国家基金对这些初创企业更有“信心”投资。 这种模式让政府资金能够通过芯片初创公司网络,间接参与华为的芯片研发计划,同时避免华为自身引入外部资本、稀释股东结构。 一位了解运作情况的人士表示:“这些公司一旦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与华为切割。在发展初期,华为通过人员、技术和系统支持,赋能这些企业,从而加快技术迭代、提高成功几率。” 根据知情人士说法,SiCarrier源自华为实验室,得到深圳市政府基金支持,于2021年注册为公司。尽管此前低调,但在今年3月的上海Semicon展上公布了约30种产品,包括蚀刻、测试和沉积设备。SiCarrier旗下还有多家子公司,包括由上海市政府支持的御亮升(Yuliangsheng),专注于光刻设备开发。御亮升由前华为工程师领导,正在研发深紫外(DUV)光刻机,尽管官方尚未公布该项技术。 SwaySure则运营另一家工厂,向华为供应汽车和消费电子用的存储芯片。 第三座工厂是华为自营,用于生产智能手机芯片、Ascend AI芯片以及自动驾驶相关技术。SemiAnalysis指出,这处厂区的建筑风格与华为旗下其它晶圆厂高度相似,其北侧建筑间连接的“晶圆桥”与相关配套设施具备典型芯片制造特征。尽管华为拒绝评论细节问题,但表示:“将深圳所有与半导体有关的活动都归因于华为,并不符合事实。SiCarrier、SwaySure、UEA、PXW和PST并非华为附属公司。” 该设施将在未来几个月完工,但由于大量设备需使用尚在测试中的国产工具,预计至少一年后才正式投产。据悉,华为之所以自建工厂,是因为对合作伙伴“上海制造业公司”产能不足感到沮丧。 此外,华为绕过制裁、借第三方使用台积电生产AI芯片的行为曾在去年曝光,令其对扩大Ascend芯片产能的需求更加迫切。 多家国内合作方与竞争者被卷入此项目,包括中芯国际与上海微电子(SMEE),为华为项目提供关键技术支持。一位行业人士指出,华为的政治影响力意味着,即使是竞争对手,也“必须帮忙”。据称,中芯国际已派遣工程团队协助建厂,SMEE尽管有大量员工被华为挖走,仍继续提供光刻支持。这两家公司皆未回应置评请求。 美国政府已盯上华为这张“影子网络”。去年12月,华盛顿将SiCarrier与SwaySure列入“实体清单”,禁止美国公司向其出售技术,指控它们协助华为开发用于军事现代化的先进芯片技术。 来源: https://www.ft.com/content/afd618f8-12c9-4297-b2a9-49f7dc548da4 Eleanor Olcott in Shenzhen, Zijing Wu in Hong Kong and Chris Cook in London Published May 4 2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