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新足迹 门户 澳洲和世界时政 查看内容

特朗普想把中国工厂的工作岗位带回美国,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2025-4-24 06:20| 发布者: dootbear | 查看: 1766| 原文链接

金融时报:特朗普想把中国工厂的工作岗位带回美国,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美国的制造商难以吸引年轻工人从事体力劳动强度高、工时长、薪资低的岗位

美国总统特朗普本月宣布“解放日”关税政策,引发美国贸易伙伴的震惊,并遭到中国网民的嘲讽。

在特朗普宣称“工作岗位和工厂将以惊人速度重返美国”之后,中国社交媒体上流传着由人工智能生成的病毒视频,画面中是美国工人在球鞋和智能手机的装配线上挥汗如雨。

这些视频凸显出,即使如今关税上升、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以及企业将产能转移至其他国家等趋势正在削弱中国的一些优势。

但美国也几乎不可能复制让中国在过去二十多年里成为“世界工厂”的劳动力条件。

总部位于深圳的供应链咨询公司 The Sparrows 创始人伍德德(Joshua Woodard)说:“中国拥有一套独特的因素,使它成为全球最适合生产我们所消费商品的地方”。

伍德德补充说:“对于工作文化的期望完全不同。农民工有动力每天在工厂里干12个小时,以便尽可能多地把钱寄回老家。”

中国出口导向型制造业始于20世纪80年代,部分得益于大量廉价劳动力供应,其中大部分是从内陆城市迁往沿海城市的农村流动人口。

后来,中国通过高效的供应链和强大的工程能力巩固了这一地位,尤其是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使中国成为一个快速且成本效益高的商品采购地。

不过,就算是中国的工厂管理者们也表示,越来越难以吸引新一代年轻人从事体力密集型的制造岗位,这些岗位往往工时长、工资低。

他们补充说,劳动力减少反映出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让工人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议价能力。

苏州一位名叫徐的工厂经理说:“好工人难找,而且越来越老了。如果工厂给的工资太低,工人们虽然不会像工会那样谈判,但他们会用脚投票。”

18岁的江苏籍工人陆俊华表示,几个月前到广东省电子产业重镇长安镇后,他已经辞掉了两份工厂工作。

他说,工人宿舍每间住七人,又脏又没有空调和热水。他的时薪是15元人民币(约为2.05美元),每周工作六天,每天至少十小时,导致手部和下背部疼痛。

他说,这种工作“让人身心俱疲”。

劳动法规执行不一,许多工人缺乏工会赋予的法律保护和谈判权。

倡导劳工权益的中国劳工通讯(China Labour Bulletin)创办人韩东方说:“跨国品牌可能根本不知道他们的供应商让工人每天工作12小时、一周六天”。

如今,许多中国年轻人正在远离工厂车间,转而进入服务业,在这个拥有2亿人规模的非正式零工经济中担任外卖员和餐馆员工等职位。

抖音(TikTok的中国版)和快手等社交平台也成为工人分享信息的重要工具,他们会在那里交流哪些工厂该避开,哪些条件更好。

曾在河南省富士康iPhone工厂工作的Mary Hong表示,这家台资苹果供应商的条件比其他地方的工厂更好。

她说:“工作环境不错。宿舍24小时有空调和热水,车间也是恒温的。”

随着工人要求改善待遇带来的成本上升,以及工厂向汽车等高附加值产业升级,许多劳动密集型企业已经开始将低成本商品的生产转移到越南、马来西亚和孟加拉国等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

汇丰银行首席亚洲经济学家诺伊曼(Frederic Neumann)表示,2009年中国的平均制造业劳动力成本比马来西亚低近20%,而如今则高出约30%。

随着企业为避免地缘政治干扰而推行“China plus one(中国+1)”战略,这一转移趋势被进一步加速。

特朗普政府表示,其大范围的关税措施部分旨在向第三国施压,要求其打击“转运”中国商品以规避关税的行为。

对于这些“第三国”而言,想要取代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中心仍面临巨大挑战。

许多国家,如越南和印度,虽然拥有庞大的年轻人口,但缺乏中国几十年来建立起来的基础设施、技术工人队伍以及供应链物流能力,而这些正是中国制造高效运转的核心所在。

一些国家现在正在尝试复制中国制造业崛起时所依赖的宿舍制度。

但中国工厂工人表示,要将这些产业搬回美国将遭遇无法克服的文化障碍。

黄胜是一名33岁的长安镇工厂招工中介,曾在照明工厂工作了近十年。

他对特朗普提出的美国工人会愿意做制造业的说法不以为然。

他说:“在我们的加班制度下,每天干14小时很正常。很多国家根本受不了这个强度。”








来源:

https://www.ft.com/content/0c406200-aa70-4970-9020-2ae21f888d69

Eleanor Olcott in Shenzhen, William Langley in Chang’an and Haohsiang Ko in Hong Kong

Published
April 23 2025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