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新足迹 门户 国际新闻 查看内容

特朗普的全球贸易战或将削弱美国对华战略目标

2025-4-4 06:23| 发布者: dootbear | 查看: 799| 原文链接

路透社:特朗普的全球贸易战或将削弱美国对华战略目标

路透社北京/华盛顿4月4日消息,美国总统特朗普上任初期,一方面展现出强硬姿态,试图遏制中国对邻国的威胁,表示美国将加强在印太地区的军事存在,并加大对台湾的支持力度。

但随着他在周三宣布的全球性关税措施,特朗普可能反而削弱了自己政府的对华战略。

尽管中国是此次经济制裁的主要目标之一,其他遭到征税的国家还包括美国的盟友日本和韩国,以及新近合作伙伴越南和印度。

分析人士警告说,这种做法可能在美国周围筑起一道经济壁垒,最终反而损害美国对中国的战略布局。

政策咨询公司Trivium的地缘政治分析师马祖尔(Joe Mazur)表示:“特朗普同时得罪这么多贸易伙伴,在我看来,确实削弱了他的对华政策整体效果”。

“这也可能促使中国与其他同样受特朗普关税打击的国家产生共识,即便不能协调回应,至少也会促使它们修复与中国的关系。”

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没有立即回应置评请求。特朗普在宣布关税攻势时猛烈抨击质疑者。

他在周三说:“别忘了,过去30年来,我们的对手对贸易作出的每一个预测都被彻底证明是错误的”。

特朗普表示,将对所有美国进口商品征收10%的基础关税,并对几十个主要贸易伙伴征收更高关税,彻底逆转几十年来塑造全球秩序的贸易自由化政策。

根据白宫说法,中国将被征收34%的关税,欧盟盟国将面临20%的税率,而台湾这个处于美中地缘政治摩擦中心的民主岛屿则被加征32%的关税,而且这些关税是在1月以来多项其他贸易惩罚基础上叠加实施的。

华盛顿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中国问题专家肯尼迪(Scott Kennedy)表示,这样的贸易政策可能损害美国经济,也会削弱与志同道合国家之间的关系。

他说:“我真的很担心,为了制造业岗位的短期利益,我们可能会牺牲掉美国在经济其它领域中的巨大优势,而这些领域才是美国就业、繁荣以及国际经济与军事实力的根本来源”。

“我们最终可能会变得非常孤立。”

重建威慑

特朗普政府一再强调,要增强美国军力来对抗中国。

美国国防部长海格塞斯上周在菲律宾举行的记者会上表示,美国将在全球范围内“前所未有地将重心转向这一地区”,并强调美国将致力于“在面对共产中国的地区挑衅时重新建立威慑力”。

特朗普政府还增加了对台湾的安全支持,允许台湾暂时豁免此前暂停对外军援的政策。

但政府的其它一些举措却可能削弱美国对北京的影响力。

特朗普大幅削减对外援助,并试图关闭诸如自由亚洲电台等旨在反制中国宣传的对外广播机构。

他提出收购格陵兰岛和重新控制巴拿马运河的计划,虽然表面上是为了对抗中国,但却激怒了美国盟友,也引发外界对美国是否仍致力于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的质疑。

亚洲协会中国分析中心研究员Lizzi Lee表示,全球关税政策可能适得其反。“如果再加上削弱软实力的举动,比如削减外援、关闭自由亚洲电台,那就很难不把这看作是一种冒险策略,可能反而正中中国下怀。”

不过对于中国领导人来说,特朗普的战术同样带来风险。

这些关税以及任何更广泛的经济连锁反应,将对本已面临经济放缓的中国造成压力。

经济研究机构Gavekal Dragonomics中国研究副主任贝多尔(Christopher Beddor)说:“我不认为中国会感到胜利在握……如果这些关税动摇了美国经济稳定,对中国来说也同样糟糕。现在最大风险在于,特朗普更广泛的贸易议程可能会对全球经济增长造成冲击,而这种冲击将更加难以应对。”

习近平的长远布局

尽管北京言辞强硬,并在特朗普上任以来两轮加征关税后迅速做出反击,但许多分析人士认为,中国的反制措施总体上较为克制,意在保留对话空间。

清华大学国际安全与战略中心研究员孙成昊表示:“我们并没有切断沟通渠道,我认为我们的行动是对等回应,但并非刻意挑衅”。

“特朗普现在被许多中国以外的事务牵制,我们没有必要把自己放到他的关注焦点里去。我认为这不是中国想要的。”

捍卫民主基金会高级研究员辛格顿(Craig Singleton)认为,北京可能不会全面展开关税报复,但会对美国政治敏感的出口品项如农产品和工业机械施加压力,并加强对美企的监管行动。

他还表示,中国很可能向欧洲和美国的传统盟友释放信号,表明中国仍然对外开放。

辛格顿评论道:“习近平是在下一盘大棋。不做让步,承受冲击,赌特朗普会先退让。”





来源:

https://www.reuters.com/world/tr ... s-china-2025-04-03/

By Laurie Chen, Michael Martina and David Brunnstrom
April 4, 20254:03 AM GMT+11Updated 2 hours ago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