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ce.com:火星上的水都去哪儿了?关于水源之谜的争论仍在继续 科学家普遍认为,火星过去曾拥有大量水源,从巨大的洪水沟槽,古老的河谷,到只能在液态水中形成的矿物,都提供了有力证据。但如今火星为何变成一颗干燥荒芜的星球,这背后的原因仍未有定论。 如今,有科学家对一个关于火星地下储水的新理论提出质疑,认为火星地壳下可能根本没有液态水隐藏。 在3月6日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的一封来信中,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高级研究员、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火星大气与挥发演化任务”(MAVEN)前首席科学家雅科斯基(Bruce Jakosky)指出,去年提出的这一地下储水理论,其实还有另一种可能解释。 雅科斯基表示:“我们预期在火星地壳中存在水或冰。实际上要探测到它,并可能测出含量,非常有挑战,但对了解火星的水有多少、水的历史如何来说至关重要。” 2024年,由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的赖特(Vaughan Wright)领导的团队提出:NASA“洞察号”(InSight)任务收集的数据表明,火星中地壳由碎裂,富含水的火成岩构成,这最能解释探测结果。 此前的任务多聚焦火星表面特征,而了解火星如何形成,需研究其深层内部。 “洞察号”于2018年发射,任务是测量火星内部活动,包括温度、地震波与核心动态。 赖特团队分析了“洞察号”记录的地震数据,建立模型推测10至12公里深处的岩石类型及其水分饱和程度。 他们的结果显示,如果火星地壳中的水均匀分布到地表,相当于形成1至2公里深的“全球等效水层”。相比之下,地球的全球等效水层约为3.6公里,大多数水集中在海洋中,地壳中只占一小部分。 雅科斯基评论说:“他们的分析方法合理,但模型结果可以得出另一种结论。” 赖特和雅科斯基的研究都评估了“液态水饱和度”这个指标,即岩石中孔隙被液态水填满的比例。 赖特的模型认为火星中地壳的液态水饱和度接近1,也就是几乎所有孔隙都充满液态水。他们认为这解释了“洞察号”检测到的地震波异常,因为含水岩石对地震波反应不同。 但雅科斯基对数据的重新分析则提出了不同假设。 他认为,火星地壳的孔隙可能也被固态冰填充,甚至可能是空的,而不仅仅是液态水。 这种结构也可以解释“洞察号”探测到的地震和重力数据。 雅科斯基指出,“洞察号”数据并不能确认火星中地壳一定存在液态水,但也无法完全排除它的存在。 他计算后认为,如果考虑到孔隙的分布和可能存在的冰或空隙,那么火星水量可能从零一直到2公里全球等效水层不等。 这比赖特团队的结果范围更广,向下修正了可能的最低值。 他总结说:“未来的太空探测任务,也许可以通过更精准的地壳测量来约束地下水的含量。” 所以,至少目前,火星的水源之争,还远远没有结束。 ![]() ![]() ![]() ![]() ![]() 来源: https://www.space.com/the-univer ... he-debate-continues By Victoria Corless published yesterday Did Mars' water escape underground, where it dwells today in vast amounts? Some scientists aren't so su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