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H:特朗普明显成了普京的“代理人”,所有美国盟友都该警惕了 美国总统特朗普和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白宫的那场冲突,之所以让西方观众震惊,就是因为这种场面太罕见了。 各国领导人私下争吵并不稀奇,但这次却是故意当着媒体直播的。这场戏的“主持人”不仅故意纵容美国副总统万斯当面挑衅泽连斯基,还特意让媒体全程记录长达50分钟的冲突。 特朗普最后甚至直接说:“这节目一定很精彩。” 但对普京,习近平,还有那些熟悉马克思列宁政治斗争手法的人来说,这一幕实在是太熟悉了。这就是典型的“批斗会”,也就是精心安排的,公开羞辱政治敌人的政治表演,通常还会有围观群众的参与。一个常见的特征就是,被斗的人往往会被身边原本亲近的人当众痛批。 “批斗会”最早是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在“批评与自我批评”理论中提出的,后来被中国的毛泽东用来对付所谓的“阶级敌人”。 毛泽东时代的红卫兵,曾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把批斗会发展成暴力,酷刑,甚至谋杀的工具。 而后来,改革派领导人邓小平明令禁止“批斗会”。 但现在,特朗普把这种手段引入了美国的外交政策。普京看到白宫上演的这一幕,绝对是既熟悉又开心: 乌克兰总统那个让无数乌克兰人奋起抗俄,让普京军队丢尽脸面的人,被他最重要的盟友美国,当众羞辱。 问题是,特朗普为什么要这么做?特朗普对普京这个前克格勃特工的“特别好感”,一直是个谜。 普京想削弱美国、称霸欧洲,瓦解西方,特朗普到底图什么? 但现在,答案已经非常清楚:特朗普就是在替普京办事。 白宫的“批斗会”只是证据之一。特朗普想结束战争,这本身没问题,谁都想。但看看特朗普的“和平方案”:还没和泽连斯基正式谈,特朗普就先定了两条: 第一,乌克兰必须接受俄罗斯对非法占领领土的永久控制; 第二,乌克兰永远不得加入北约。 这两条,正是普京多年来的核心诉求。 谢谢你,特朗普。 特朗普在会面时的说话方式,更是露出了马脚。苏格兰圣安德鲁斯大学战略研究教授奥布莱恩(Phillips O’Brien)说得很直白:“特朗普一开口,普京的话就从他嘴里冒出来。” 奥布莱恩仔细分析了这场会谈,总结出三个关键点: 第一,特朗普反复强调:“你们国家麻烦大了。” 奥布莱恩指出:“这完全是俄罗斯的宣传口径,目的就是营造乌克兰即将崩溃、打不赢的印象。” 第二,特朗普不断强调乌克兰离不开美国,暗示这场战争是西方和俄罗斯的代理人战争。这也是普京最爱说的宣传点。特朗普对泽连斯基说:“没有我们的武器,这场战争两周就结束了。” 第三,特朗普把泽连斯基塑造成一个充满仇恨、不讲理的人,暗示普京才是那个愿意谈和平的“理性一方”。特朗普当着白宫的媒体说:“大家都看到了,他对普京的仇恨太深,这种仇恨让我很难谈成和平协议。” 除了“批斗会”,其他证据也在不断累积。最新的一例是上周六的消息:特朗普的国防部长海格塞斯已经下令,美国网络司令部暂停所有针对俄罗斯的作战计划,包括进攻性网络行动。这件事是美国网络安全媒体《The Record》披露的。 政府的官方说法是,为了给和俄罗斯的和平谈判营造良好氛围,才暂停行动。但《卫报》引述一名了解内情的消息人士说:“现在大家都在说,俄罗斯赢了,普京已经彻底渗透美国决策圈。” 曾任澳洲驻英国高级专员、也是澳洲前联邦司法部长的作者补充说: 美国国务卿卢比奥试图把特朗普的行为包装成一场“高明的战略大棋”。一些评论员也在猜测,特朗普是想拉近和莫斯科的关系,好借此拆散“中俄无上限”联盟。就像当年尼克松1972年访华,联中制苏那样。特朗普是不是在上演“反向尼克松”,想拉拢莫斯科一起对付北京? 卢比奥上周还附和了一下这个说法:“我不知道我们能不能真的把俄罗斯从中国身边拉走,但我认为,现在的局势是,俄罗斯越来越依赖中国,而这对我们来说不是好事。” 这个幻想简直荒唐。尼克松当年之所以成功,是因为苏联和中国早就彻底翻脸。而今天,中俄是牢牢绑在一起的盟友,目标一致,就是对抗美国和整个西方阵营。 更现实的情况是,正如洛伊研究所的麦格雷戈(Richard McGregor)在《AFR》里写的那样:特朗普不是“联俄制中”,而是“助中联俄”,帮习近平和普京联手瓦解西方联盟。 英国和欧洲已经得出了唯一合理的结论。德国即将上任的总理梅尔茨表示:“我的头号优先任务,是尽快增强欧洲的力量,让我们一步步真正实现对美国的独立。” 欧盟现在已经开始起草新的防务战略,目标是更独立自主。 特朗普的老对头,前国家安全顾问博尔顿警告说,所有美国的盟友都该警惕。他在《华尔街日报》撰文指出:“五眼联盟的情报共享,澳英美三国的核潜艇合作计划,还有全球防扩散出口管制体系,这些关键合作全都面临风险。” 面对眼下的国际格局剧变,澳洲能不能从选举攻防的短视泥潭中抬头看看?现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舰队,已经几乎把澳洲围了一圈,我们真的准备好了吗? 反对党在刚刚过去的周末承诺,如果赢得大选,会向美国采购更多F-35A战斗机。这至少说明,他们意识到威胁在逼近。但现任政府呢?我们听到的,更多是防守式的解释,而不是有力的国防规划。 接下来的路,注定不好走。 来源: https://www.smh.com.au/world/nor ... 0250303-p5lghu.html Peter Hartcher Political and international editor March 4, 2025 — 5.00am Sav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