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时报:DeepSeek暗示中国已掌握“改善”之道,西方应感到担忧 日本“持续改进”工业理念有助于解释北京的技术成功 在白热化的太空竞赛中,美国耗费数百万纳税人的钱研发一种可以在零重力环境下使用的圆珠笔。 而面对同样的问题,俄罗斯人选择了,一支铅笔。 当然,这个故事并不符合事实。 实际上,美苏双方最初都尝试使用铅笔,最终都采用了一款完全由私营企业开发的“太空笔”(Space Pen)。 但这一神话经常被作为工业,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寓言流传,因为它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现实: 对手的商业模式,经济体系,甚至整个国家,可能在结构上更具优势,能够以更聪明,更便宜的方式运作。 当投资者和政府惊讶于中国低成本的DeepSeek AI模型时,“太空笔”的故事似乎又回来了。 人们开始怀疑,美国的出口管制是否适得其反,并对数百亿美元砸向更昂贵的美国方案感到不安。 然而,当前最令人警觉的词汇可能是 “Kaizen”(改善),这一日本的“持续改进”理念,曾令美国企业界战战兢兢,而如今,中国似乎已经悄然掌握了这一诀窍。 部分原因是中国聘用了那些在本国经济中被低估的日本改善专家。 日本“改善”理念的崛起 “Kaizen”这一概念正式进入国际商业词汇是在20世纪80年代,当时美欧企业迫切需要弄清楚,为什么日本公司在汽车,消费电子产品和半导体领域的价格和质量方面都遥遥领先。 双方一致认为,关键在于日本人特有的耐心,他们不断改进产品和流程。 这种改善带来的实际效果惊人: 它推动日本经济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崛起,使许多日本企业在全球制造业领域保持强劲竞争力。 然而,在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的长期经济停滞期,“改善”理念的演变更加值得关注。 在金融繁荣消失后,改善成为了一种生存技能,在经济环境恶化的情况下,企业既要提升质量,又要精简成本。 由于通缩的影响,日本制造商在国内市场无法掌控定价权,使得成本控制成为了一门精细的艺术。 中国如何借鉴“改善”理念 长期以来,中国制造业的关注点始终聚焦在成本和技术,如今他们已经开始借鉴日本的“改善”经验,并将其融入自身的发展模式。 DeepSeek或许代表了一次软件上的突破,但它的成功背后,是一个不断改进的硬件行业提供的支撑。 很多人认为,中国的技术积累一直是机会主义行为,甚至带有不正当手段。的确,技术盗窃和胁迫屡屡被指责(尽管这一指责频繁出现),但也有许多外国公司因错误的技术转让协议或过于乐观地评估自身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导致关键技术流失。 然而,这已经无法解释中国最近的一系列工业成就。 在中国制造的低成本高质量电动汽车,消费电子,工业机械,高速列车和机器人等领域,都可以看到某种形式的“改善”正在发挥作用。 而中国的“改善”模式或许比日本更快,更具颠覆性,也更具可见的成果。 中国版“改善”模式的优势 首先,中国拥有比日本更庞大的工程师队伍和更强的资源投入能力。 “改善”理念的核心在于不断的小幅进步,而当这些进步的数量足够多时,累积的效果将十分惊人。 其次,现代消费者反馈更快,对产品的不满也能迅速传播,这迫使企业更快地改进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 第三,中国企业能够支付更高的成本来加快改进速度。 东京的招聘机构透露,中国企业不仅通过观察日本制造业的“改善”模式,还通过高薪聘请日本的半导体,铁路和机器人工程师作为顾问。 据招聘人员表示,这种现象并不新鲜,但近年来增长迅猛。 日本企业通常会让高技能人才较早退休,在通缩时期薪酬增长也有限,这使得许多日本工程师更愿意接受中国企业的高薪聘请。虽然他们未必直接泄露工业机密,但他们的价值仍然难以估量。 “改善”本质上是一个试错的过程,而有经验的工程师可以直接指出哪些方案已经被尝试过但行不通,从而节省大量成本。 比如说,他们可以告诉你:“别用铅笔,它根本没用。” 来源: https://www.ft.com/content/f5bbb712-ac6d-4c0f-9136-e4304461d905 Leo Lewis January 30 2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