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新足迹 门户 读万卷书 查看内容

公元1127年大宋实录

2006-2-10 19:17| 发布者: jeru | 查看: 12920| 原文链接

公元1127年大宋实录

最近早起,清晨挑灯读书,两天看完了李亚平写的"帝国政界往事",李自称是吴思的大学同学,看了吴思的”潜规则“后撰写此书,文笔中果然有些“潜规则”的味道。此书把宋朝的命运分析的十分透彻,一语道破天机,让人手不释卷,为什么宋朝成就了中国经济文化的最高峰,而军事方面却弱不禁风,为什么涌现了那么多才华横溢的文人,又为什么同时冒出那么多权欲熏天的著名奸臣,一切都起源于宋太祖的卧榻情节,和他以文制武的治国方针。

江湖好汉宋太祖经历过两个著名的历史事件:黄袍加身和杯酒释兵权。周世宗对赵匡胤恩重如山,世宗死后,赵在众将领的拥护下“被迫”陈桥兵变,将后周变成大宋,这一次改朝换代几乎没怎么流血就完成了。他为人也算厚道,对后周的皇室始终实行优待政策,对拥护自己的有功之臣也只是发点钱财,打发回乡下安享天年就算了,一个都不曾加害。此外还定下了一个祖宗家法,就是不许轻易诛杀大臣。

南堂后主李煜对宋国卑躬屈膝,苟且偷生,但是赵还是把他给灭了,后主派来的使节质问赵匡胤:南唐有什么罪过,要受到如此不公正的对待。赵匡胤毫不掩饰地说出了那句直到今天还左右着许多中国人头脑的著名格言: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这句话,一语道出了中国帝王政治文化传统最真实的内涵,那就是实力加暴力原则。

这种情节不但反映在对待外敌上,同样也体现在防止内患上。因为赵本人是武将出身,手握重兵登上皇位的,当然心中也十分害怕因果报应,担心有一天自己手下的武将会作出同样的事情来。为了防止武将防止武将拥兵自重,尾大不掉,赵定下了一个基本国策,那就是分解军队权利,武将必须由文官来管制,这样一来,内患是杜绝了,但同时也带来了负面效应,武将无法放开手脚,兵无常帅,帅无常师,部队效率低下,缺乏凝聚力,不堪一击。这就是宋朝军队一直疲软不振,动则溃不成军的真正原因。

这重文轻武的国策,造就了一大批著名的文人:寇准、梅尧臣、范仲淹、晏殊、欧阳修、柳永、晏几道、曾巩、司马光、王安石、黄庭坚、秦观、李清照、陆游、辛弃疾,这些人将大宋文化推上了中国文化的最顶峰,可谓是星汉灿烂,文采风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个人也觉得宋词自由不羁,格调多变,比唐诗更具意味。

另一方面,宋朝也早就了很多赫赫有名的、公认的奸臣,如蔡京、童贯、高俅、杨戬、朱勔、王黼、蔡攸、梁师成、李彦、李邦彦、秦桧等等,绝大多数都出在徽宗一朝,也就是水浒里的那个宋朝皇帝了。有一说徽宗是后主李煜转世,报亡国之恨,让赵家江山断送在后代手上。这两个皇帝都是才华横溢,文采风流,一个是专业词人,一个是专业画家,有极高的艺术天分,但是在治理国家上都是白痴,成了亡国之君,下场悲惨。

话题太多,就此打住,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翻看此书,十分精彩。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