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新足迹 门户 小学教育 查看内容

教育回顾总结 阅读学习的培养 - 静“带”花开(1)

2024-9-15 23:00| 发布者: fhjp01 | 查看: 1554| 原文链接

好久没有来论坛上闲逛了,最近一段时间一直有朋友问我说原来的帖子全部都在“更新中。。。”,啥时候能更新下啊?
孩子上了大学之后,我一直在反思和回顾过去跟随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些细节,在有效帮助和无效操心的一些记录里去总结,归纳和提升些共性的东西分享给大家。欢迎大家指正和批评。
还是那句老话,有用的,拿去不谢。如果要转发或者Copy,敬请尊重我们的善意分享和辛勤的劳动过程。
对于带有偏见的,挑肥拣瘦的,我一概不回,敬请原谅。

应约写一篇关于引导孩子阅读的短文章。不知不觉中就写多了,远远超出了出版社1000 多字短文的要求,外加可能牵扯到两个敏感的字眼“政治”,所以没被接受。
想修改下重发,但是想了半天,觉得哪儿都舍不得切掉,还是放在坛上供大家参考。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这些“金句”估计大家都耳熟能详。
从古到今,阅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如何帮助孩子提高阅读能力,扩大阅读面,相信很多家长跟我们一样都有过不少但可能是不同的烦恼。
教育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

我们坚信,教育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而阅读则是开启教育的一把最重要的万能“钥匙”。

阅读的培养过程既要遵循孩子成长中的“科学”性,同时家长在与孩子共同成长中如何“艺术”性地操作有时更为重要。

教育中的“科学”性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共有的一些类似的发展规律。这些“规律”包括孩子的大脑成长曲线,包括身体的发育,包括孩子对外感知能力,对内心理内省的感觉等阶段性飞跃和发展过程。

“Feel to Learn”,“感知自然”

参照这些“规律”和理论及自家孩子的特点,5岁之前我们跟孩子的互动一直是以“玩”为主,以“学”为辅。
利用自然环境去帮助孩子玩得开心,玩出花样来,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比如从声学的角度跟孩子一起去模仿鸟叫,猫叫,狗叫;从运动平衡的角度去锻炼“好玩”的爬行动作;从“刺激”的体验上在蹦蹦床上翻跟斗;从满足孩子好奇心的角度跟孩子在雨天中踩水坑;从色彩的敏感度和眼,手,脑协调能力上鼓励孩子先观察再乱涂乱画等等。设法去充分利用大自然赐于人类的礼物,去感知自然,去了解自然,自然而然地跟孩子在享受自然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发展和成长。

“Learn to Read”,“学会阅读”,发展阅读的能力

5岁到9岁则以培养阅读能力为重点。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推动孩子大脑发育从具象物体和可视图形到抽象文字的更上一层楼的重要过程。语言能力包括我们大家常说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听”和“说”是我们人类上百万年进化的自然结果,而“读”和“写”则只是近几千年来人类文明的结晶。所以,听和说,对于绝大多数正常发育的孩子来说都应该不是一件难事,但是读和写因为是“人为”创造出来的产物,它们是抽象的,是有逻辑性的,我们需要加以特别的关注和用心。在经历过5岁之前“疯玩”阶段后,孩子对大自然有了一定具体感知能力和一些common senses(常识)之后,如何帮助孩子学会“阅读”一定是绝大多数非“天才”孩子教育“重点中的重点”。

“Read to Learn”, “阅读中学习”

9岁到12岁是在扩展阅读的面的基础上去适当地加深阅读深度的理想阶段。我们把这个阶段称之为“Read to Learn”, “阅读中学习”。孩子有了一定阅读能力之后,如何帮助她通过阅读来拓宽知识面,通过阅读来多方位地理解周遭的世界。

从老板到经理

9岁之前,大多数家长应该都是孩子的“老板”。绝大多数正常的孩子,基本上都还属于“言听计从”的阶段。老板让做什么就做什么,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还没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把控能力。

从9岁开始,随着身体的自控能力增强,自我思考问题维度的提升,很多家长可能跟我们当时一样会发现孩子不太“听话”了,不好“管理”了。家长在跟孩子“较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从“老板”变成了“经理”。从过去“老板”可以“开除员工”的绝对地位降到了只能管理和“哄着”孩子前行的“经理”位置,很多问题就会出现和产生。经历过 Learn to Read (学会阅读)成功阶段的家长估计跟我们一样都会面临或陷入新的挑战。

教育的艺术性

如果说,9岁之前,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孩子发展发育过程的“科学”性,那么9岁开始,在经历过一系列的碰壁之后,我们不得不开始关注教育的“艺术”性。

跟孩子互动的“艺术”性包括理解孩子的意愿和我们期望值之间的差异,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认真细致地观察后再去想象和预判孩子可能的兴趣,同时考虑到自己的家庭,所在的学校及生活的环境对孩子影响的矛盾性等因素后,尽量去达到跟孩子融合,平衡但是动态的交流效果。

如果说,“科学”性是“有章可循”的话,那么“艺术”性则是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挑战性。“不幸”的是,随着孩子的长大,教育的艺术性变得越来越重要。

观察周围的一些朋友孩子的成长过程,发现因为大人缺乏对教育艺术性的重视和理解而让养育孩子的过程变成了一个“斗智斗勇”的痛苦过程(比如媒体中常提到的“神兽”一词就是一个不正常的现象),甚至让一些非常聪明的孩子掉入了抑郁的深渊,让我感慨唏嘘。

静“带”花开

9岁开始的阶段我们做了不少尝试,有成功的,也有不可行的。我们发现,如果我们随着孩子自然成长的规律顺势而为,就会比较容易让孩子的阅读进入一个新的领域,上一个新的台阶。相反就会让家长和孩子备受挫折。

在教育“艺术”性实践中,我们的经验总结是“顺势而为”。“顺势而为”并非“顺其自然”而不为,更不是强势而“为”而乱为。

顺其自然,我们可能可以用“静待花开”来描述。静静地等待孩子自然而为或者不为。

强势而为,我们理解为走另外一个极端,比如“拔苗助长”或者“人生规划”之类的行为。

顺势而为,我归纳为静“带”花开。在静静地等待和观察孩子成长和发育的过程中,当发现她达到了某个高“点”时,顺便“带”孩子冲破当下的瓶颈到达一个新的领域或者新的高度。


下一篇我将给出些具体的例子说明以上抽象的总结。
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谢谢大家这么多年来的关注和厚爱。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