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新足迹 门户 读万卷书 查看内容

《朝花夕拾》随想

2024-4-8 23:24| 发布者: XyZ010 | 查看: 3921| 原文链接

今天悉尼天气不错,一早起来收拾好东西,出发东京。临出门见行李箱还很宽敞,于是去书架找本书,用来打发漫长的飞行时光。这本最薄的重量最轻的长得特像小时候中学课本的《朝花夕拾》便是最合适的选择,想想日本也是鲁迅先生的第二故乡吧。

书中其实除了十篇散文还有一些杂文,其中三篇文章在飞机上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一篇是《藤野先生》,我记得前两年在网上看到过藤野先生给鲁迅批住过的讲义的照片,当时就很动容,一个“弱国”的留学生,能被一位先生如此细致地关心与教导。再读这篇,说到临别时,他将鲁迅叫去家中,交给他一张照片,背后写着“惜别”,并嘱咐他日后要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顿时湿了眼眶。一位学生,之于老师,没有国籍的隔阂和偏见,有的却是对新医学的希望与期盼,即便是百年后的今天,能做到的也是少数。

还有一篇,篇幅很短,只有寥寥两页纸,可是你每次读你都会有新的理解新的感受,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没有一句废话,似乎一个标点都有其特殊的使命,再读,都有新发现。

最让我惊喜的是第一次读到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之前并没有深入研究过他的主张,读他的书也就是这两年的事,大概经常听人说起他的刻薄,主要都是针砭时弊的。可谁曾想,他鲜少人被提及的教育观,让百年后为人父母的我引起的共鸣,并不亚于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这句话我读了好多遍,一字一句印在心里,先生是个洞察一切,却又内心柔软的人,或者用他的话来说,这种无条件的爱本就是为人父母与生俱来的。我不知道他口中经常提及的“圣人之徒”究竟是哪类人,但如果正如我所想,是以儒家思想为圣经的那帮君权父权守旧派,那他们便是阻碍人类社会进步,最“不孝”的那群人。

这个季节也是要去上野看看樱花,先生描述当时留着大辫子的清朝留学生特别标致,也是够损的,哈哈。百年后,不知道樱树下的华人又有多少真正剪掉了辫子?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