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身份和精神归属成为了许多人深入探讨的话题。在这次对中国的造访中,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华人是鱼,中国文化是水,离开了水的鱼,难以鱼跃龙门实现质的突变。 为什么回国会让第一代移民感觉如鱼得水,非常舒适呢?因为中国文化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时刻都在浸润你的心灵。我有一个英国留学的博士朋友,他毕业后义无反顾地回国了,他说,中国人离不开中国的文化,如今过了多年我才意识到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对于华人来说,中国文化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的继承,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和身份的标识。这种文化的内涵包含了语言、传统、节日、饮食习惯、艺术和哲学等多个方面,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的魅力在于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现代表现。从春节的热闹到中秋的团圆,从丝绸和瓷器的精美到书法和绘画的雅致,每一个细节都蕴含深厚的文化意义。 比如,中国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仅体现在美食本身的味道,更深藏在每一道菜肴背后的文化典故和历史传承之中。无数名菜不仅承载着千年的风味,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和故事。这些故事讲述了历史变迁,反映了地域特色,展现了人文精神,使得中国菜不仅仅是一种食物的享受,更是一种文化和艺术的体验。从色、香、味、形到器皿的选择,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设计,旨在为食客提供一场赏心悦目的视觉和味觉盛宴。 比如,中国传统社会的人情文化,作为中国文化核心的一部分,深刻体现了中国人之间的亲情纽带。在大家族的背景下,互帮互助不仅是日常生活的常态,也是维系家族团结和谐的重要方式。邻里之间的互相关怀和问候,则展现了中国社会深厚的人情味。在节日聚会、重要庆典时,收礼和送礼的习俗更是增添了欢乐氛围,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这些传统习俗不仅仅是简单的礼节和形式,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和文化的传承。 至于精神生活,普通到大家每天看的电视剧,到剧院戏场演的话剧相声,图书馆书店的各种新书古籍,都提供了你无限的精神给养。 然而,当华人走出国门,生活在异国他乡时,面临的情形则大为不同。语言的不通、文化的差异使得许多华人在国外感到孤立无援,难以找到归属感。所谓的“文化沙漠”,即指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缺乏足够的华人文化活动和社区支持,使得华人难以维系自己的文化传统。此外,国外生活的现实压力也常常迫使华人忽视文化传承,尤其对年轻一代而言,这种断层更是严重。 对于许多华人来说,融入并享受西方的传统文化活动,比如意大利歌剧,芭蕾舞,可能会感到有些隔阂。当西方观众对这些艺术如醉如痴时,华人可能由于文化背景和审美差异,难以完全共鸣和享受。这不仅是语言的隔阂,更是两种不同文化传统之间的差异所致。至于书籍,能流畅阅读并深入欣赏西方经典著作的华人,毕竟是极少数,但是绝大多数华人,都可以拿起一本金庸小说来如醉如痴,这就是文化深种的区别了。 在国内的旅途中,我看到基层人民群众,都是怎样欢乐地浸淫在中国文化中获得精神生活的,有参加庙会的泱泱大众,有打太极拳的老人,有练学书画的孩子,有当街弹琵琶弹古筝的少女,无论是大学教授,还是市井走卒,都可以停下脚步伫立,欣赏这文化带来的美妙片刻。 当然,我的看法不可能得到全部人的赞同,尤其是那些在西方生活日久,不但没有很好融入西方文化,从西方文化中吸吮营养,而且自己的中国文化的痕迹却越来越淡了,由此对中国的文化充满了负面评价的人。我想说,学贯中西固然是好,但是很难做到,华人人还是要好好珍惜自己文化的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