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8日傍晚,我象往常一样,打开新西兰的中文网站,看看有什么新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 “主流新闻网站将关闭,员工自己都不知道这新闻” [1] 这么一个头条新闻,我马上点进去看,才知道是 Newshub 召集员工宣布即将在6月关闭运营。 1、Newshub 将关闭 随后我看了几个新西兰的新闻网站[2][3][4][5],了解多一些 Newshub 将关闭的原因,不出所料,广告收入无法支撑运营开支,母公司只能决定关闭。关闭的原因很简单,也很无奈。 从新闻网站的图片看到 Newshub 的职员知道关闭消息后的震撼,这种被裁员的情景,我经历过,感同身受,理解他们的无奈,这么好的团队,说没就没了。 我看Newshub的下午6点新闻,是从2012年1月1日,我到达奥克兰(Auckland) 的第二天开始。我寄居在朋友家,下午6点他们打开电视看新闻,就是这个频道,当时叫 TV3,而新闻节目则叫 Three News。2016年变成了 Newshub。 当时的6点新闻节目主持是 Mike McRoberts [6] 和 Hilary Barry,2016年 Hilary Barry 辞职,Samantha Hayes 成为新的女主持,一直到现在。男主持 Mike 的语调非常沉稳得体,我个人比较喜欢。在 TV3 (Newshub)的周年回顾节目中,可以看到 Mike 从青年时代就在这个团队,然后担任重点新闻节目的男主持许多年,深受各方认可。 2013年底,我们搬家到 Mount Eden,离 TV3 (Newshub)的办公室(在Eden Terrace)非常近,与 Newshub 团队偶遇的机会很多。我小孩(老二)在 MENP 读小学,这小学经常是与教育有关的新闻和节目的背景,我另一小孩(老大)在 AGS 读高中,这高中的傍边是1号高速公路,学校旁一座桥建在高速公路上方与 Grafton/Newmarket 连接,Newshub 的摄影车就经常停在这桥上,主持人以高速公路川流不息的车流为背景报道与交通相关的新闻。某一天,我太太与小孩去 Countdown 超市 (Woolworths 集团所有,现在正逐步改招牌为 Woolworths Supermarket) 购物,回来跟我说,刚才在超市见到 Melissa 也在购物,人长得比较小,真人看起来没有电视上看到的那么丰满。Melissa Chan [7] 也是我们喜欢的主持人,她是主持人和新闻记者,主持过不同节目,包括晨早节目,她大方得体,脸上总是挂着谦虚的笑容。 还有很多我们喜欢的主持人和记者,例如,Tova O'Brien [8],是新闻记者和 Newshub Political Editor,新西兰本地的重大新闻和她驻伦敦时的英国、欧盟和国际新闻,都有她冲在前线的报道, 于2022年辞职,现在是 Stuff Chief Political Correspondent. Patrick Gower [9],是 Political Editor,并不经常出现在荧幕上,一旦出现,我们都会心微笑,他总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很认真的咬文嚼字,我觉得他对摄影机镜头和补光灯非常不适应。 另一档我们喜欢的节目,就是 “Dancing With The Stars”,Newshub 台前幕后团队都会出现,各展舞姿,与平时的形象大不相同。出现在这个节目的还有 Epsom 选区的国会议员 (Member of Parliament, MP) David Seymour [10]。David Seymour 人不高,舞姿还不错。多年来 David 是行动党 (ACT New Zealand [11]) 的唯一国会议员,是新西兰 MMP 选举制度 [12] 和 国家党 (NZ National Party [13]) 协商的特殊存在。不过,David 不甘寂寞,除了电视节目不错过任何机会, 经常找机会到母校 AGS 露面 (我小孩放学回来经常说 “今天David 来学校 … ”),到超市了解被盗窃情况,或者搬个小板凳站在我家对面的街角来个15分钟演讲。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凭着大力推动 The End of Life Choice Act 2019 [14] (俗称“安乐死法案”) 立法和公投 (Referendum),在2020大选赢得10席,而在2023年大选中,赢得11席,真正去除了“一人党”的标签。Newshub 关闭后,David Seymour 就会少了一个吸睛的场所。 在 COVID-19 疫情期间,Newshub 是很多家庭了解外界信息的重要渠道,每天我们都开着电视,看政府的疫情发布会和疫情的更新报道,Newshub 团队冒着风险,到医院、超市采访,揭露了一些比较敏感的资讯,例如某区医院不允许护士带口罩PPE自我保护,等等。我相信,Newshub 台前幕后员工在疫情期间坚守工作岗位,对新西兰社区的贡献,应该被记入史册。 Newshub 将在6月关闭运营的决定应该是没有变数了,近300专业员工被解雇也是无法避免的。新西兰的职场很小,大型专业机构(公司)不多,很难有同样的岗位接纳他们。祝愿他们好运,尽快找到相近的工作,有新的发展机遇。 2、我经历的被裁员 我在2012年3月底经过各种审核终于获得工作签证,在奥克兰一家私营机构上班,是团队的最新成员,而其他成员则已经在一起工作了5-10年。几个月后,这机构被一个非营利机构兼并,待遇不变,我个人的待遇则略有提高,稍后顺利办理了工签延期,然后获批了 Permanent Resident Visa (PR)。由于政府政策的调整和拨款(funding) 改变,这机构得到的资助越来越少,移民政策的改变,也令我们这部分员工的市场营收减少,亏损的口子越来越大,董事会发生了狗血内讧,CEO 被由她推荐而成为董事长的老朋友逼宫,愤而辞职。董事长从 Wellington 请来了一个临时 CEO,通过裁员来削减开支,非关键岗位的员工基本被裁掉。有一位平时比较谈得来的同事Ve,是从新加坡移民来的,实话说他的专业技能不太过硬,不过每天也是勤勤恳恳的服从指示从上班忙到下班。有一天我突然见到他脸上发黑,整个人像老了十年,本来瘦小微弯的身躯,明显地弯了下来,我问他是不是病了,他说收到被裁员的通知,几天都睡不着,他2个女儿都在读中学,压力很大,经过主管Ra(line manager) 求情,现在允许他多工作3个月,并安排他参加求职的培训。我不知道怎么安慰他,只能说,专业方面的知识,他想学的我保证教会他。另一个同组的同事X,工作内外比较默契,裁员消息散布后,有一天他跟我说他将自己辞职并且找到了新的雇主,新雇主是以前离职的同事推荐的。 几个月后,董事长从 Wellington 招聘了新的 CEO。新 CEO 在星期一早上从 Wellington 飞来 Auckland,到达后需要休息一下,一般要等星期二才开始处理事务,星期五吃过午饭,就去机场飞回 Wellington 过周末。如此往来几个月,他自己也烦了,业务也没有任何起色,就提出辞职。于是董事长直接把机构放到市场上 business for sale 了。 几个月后,我们收到通知,一个机构兼并我们,保持原来的合同待遇不变,几天后新的合同发给我们签字,但我们都发现薪酬条件改变了,以前的薪酬鼓励多劳多得条款没了,只有基本年薪,意味着收入将减少20%-30%。我没有签字,其他的同事也提出异议。两天后,主管Ra跟我们逐个谈话,建议先签合同,薪酬鼓励待遇由他去周旋协调,于是我们签字了。两个月后,我们收到岗位重新招聘的通知,我们各自提交了申请。两周后,专业资格最老的Rj被通知去见面,回来同我们分享他的面试经验,说面试都是问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例如,你如何面对和处理压力,没有问专业方面的问题。轮到我时,也面对同样的问题。一周后,我们先后收到通知去见面,Rj又是第一个去,回来时非常沮丧,说“几十年工作,都是我自己辞职,从来未被解雇,今天被解雇了”。轮到我见面时,CEO递给我一封信,写着我经过面试但不符合这个岗位所以被解雇,我问CEO“我做这个职位十几年,为什么不符合要求呢?” CEO 说“现在我们以新的模式运作,你不适合新的模式”。我说“你没有让我尝试过,怎么就认为我不适合呢?” CEO 说“我们认为你不适合”。各位同事一碰面,才发现我们都被解雇了,连在团队工作了近15年担任 line manager 超过10年的 Ra 和 专业资格最老的在团队工作了近12年还差2年就可以退休的 Rj 都被解雇,我们原来的团队可以说是被“一锅端”,只有一个刚加入团队不到3个月还没真正独立工作的 S 被留下。S 持银蕨签证(Silver Fern Work VISA),找到正式雇主就可以办 PR,几个月前他把简历放到前台,Ra 看到简历后帮他一把,把他招进来。在我们被解雇后不到一个月,S 自己辞职了,据 Ra 同我讲,S 看到我们被解雇的全过程,怕了,不敢久留,立即到处发简历找工作,找到南岛的一个公司,就立即在这边辞职了。 3、疫情改变了什么 COVID-19 疫情似乎已经过去了,显然疫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很多改变是长久的,无法再回到从前。疫情改变政府、学校、商业和家庭的运作模式,改变了个人的财务、心理状况和生活方式,影响到每个人。 对COVID-19 疫情影响社会各行业的研究,估计会成就很多学术论文。不用惊奇,几年后,我们会见到许多疫情研究的 PhD. Newshub 将关闭是受疫情影响的一个例子。其实,新闻行业已经在几年前面对困境,电视和纸质媒体都面对互联网的竞争,受众和广告收益都受到很大影响,商家更注重在互联网平台投放广告。Newshub 的重点节目,例如新闻报道,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但广告却极少,收入显然无法维持营运开支。COVID-19 疫情令多数商家停止营业,主要的广告赞助商,例如,旅游业,房屋销售,留学和签证代办,等等,实体和传统形式营运基本停止,转向大力投资开发在线平台,投放互联网广告都把受众带到自己的在线平台。这样一来,类似于 Newshub 的传统电视媒体,还能有多少广告收入? Newshub 把部分节目放在 Youtube,但估计对广告收入没有多大帮助。假如 Newshub 把所有节目都放到它自己的在线平台,本地商家会直接在 Newshub 的在线平台投放广告吗?广告怎么管理、怎么收费?这真是一个 good question,因为大家对在线广告投放已经接受了 Google 和 Facebook 的模式,很难摆脱他们的竞争和影响。这就涉及一个问题,Google 和 Facebook 这些外国媒体,实际上严重影响了本地媒体业和广告业的生存和发展,对本地的从业者是不公平的。新西兰和澳洲都已经要求国际网购 (online shopping) 平台收取 GST 或 Tax,以补偿在本地商家税收减少的损失,但这种补偿只是政府受益,本地商家和从业者还是受到严重冲击的,并没有任何补偿。对媒体和广告行业,政府可以对外国媒体收税,但本地媒体是没有直接好处的。疫情几年,多数人已经习惯了用互联网平台看新闻看综艺节目,连阿伯阿婶都拿着手机看节目了,传统模式如 Newshub 的电视节目,还有多少受众愿意等到下午6点准时打开电视机看新闻呢?可以说,疫情改变了很多人的行为,加快了 Newshub 关闭的进程。 疫情对我个人和家庭的影响是很大的,但受到的影响又与其他家庭不一样。 其实在上次被裁员后,我就一直考虑个人的长期发展规划。虽然在被解雇1个月后,我找到了新的雇主,但忧虑并没有散去,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新西兰政府对某行业进行了近似于结构调整的改变,并在2018/19年逐步实施。2019年中,我辞职在家一边考证一边找新工作,在完成4门考试取得一个证书后,已接近圣诞和新年假期,考试中心很难订位,我想稍作休息,等明年1月下旬考试中心正常运作后,再考4门取另一个证书。事态如大家知道的一样,考试中心再也没有运作。虽然我可以申请用自己的电脑考试,但天天各种疫情消息,人心惶惶,实在无法安心准备考试。 疫情期间,新西兰有三个行业是保持运作的:诊所医院、超市和建筑工地。政府机构、中小学校和电视媒体当然在运作,但不是我们普通人能进去的。我先是尝试到工地找工作,工地的工作环境和强度我都是可以接受的,但我的视力有问题,工地里灰尘和汗水都是难免的,很难带着眼镜干活,不带眼镜我则很难干好活,出现这样那样的错漏,给工友带来麻烦。我只好辞职。然后去加油站工作,加油站其实是疫情的直接受害者,大家都呆在家不出门基本不需要加油,疫情有任何反复加油站必须关门,我上班是有一天没一天的,没有保障。2021年底我尝试向不同的超市申请工作,都没有回音,有一天在乱看各个超市的招聘广告,突然看到一个我从来就没有留意到的超市在招补货员工,就提交了一份申请,第二天就收到超市的电话让我去面试,然后给我发了 offer 并让我去做个知识测试,我做完测试,部门经理问我什么时候能上班,我随口一句“现在就可以啊”,经理就把我带到商场介绍给同部门的同事,让他们示范带着我补货,就算正式上班了。这是我离开零售行业二十多年后,重新进入这个行业。 超市补货是个体力活,劳动强度不算很大,但时间长需要有耐力和耐心。工资不高,基本上就是最低工资加$1 的水平,就如新西兰华人老板口中的“远远高于最低工资”,但一般是9个小时一班,再加上有机会加班就加班(例如同事休年假、病假),所以一周的总收入竟然足够付房贷和家庭基本开支。曾几何时,我也算是个专业人士,没有想过拿最低工资会怎样,疫情让我有了新的经历,只有肯干活,最低工资也是可以维持生活的。所谓“人有三衰六旺”,在运衰的时候放下身段,脚踏实地,总有办法养活自己和家庭。 补货工作竟然还治愈了一个长期困扰我的疾病。由于近三十年办公室工作,我的右手肩膀、手肘、手腕和后背都有严重痛症,若干年来,止痛膏、热敷、拔罐甚至止痛药,我都试过但无效,网上流传的这个什么体操那个什么功,我都试过也无效。在补货两三个月后,我突然发现肩膀、手肘等等都不痛了。每天我拿起苹果逐个放到货架上,拿起 kiwi fruit 逐个放到货架上,拿起梨子、橙子、桔子逐个放到货架上,从上班到下班,我的右手举起放下多少次?不知道,但是,病痛就不知不觉地不见了。 2022年底澳洲逐步开放边境,允许新西兰公民进入。2023年1月底,超市进入淡季,经理鼓励大家休假,我的年假和平时加班累积的假期,将近6周。既然要休假,不如到澳洲看看?于是我申请了假期,订了机票,然后在 Airbnb 订了几天民宿,飞到了悉尼。然后找出租房,找到后就发简历找超市工作,三周后面试然后收到一个 casual job offer,工作两个月后转为 part-time。实话说,悉尼的超市就没有奥克兰的那么大方了,一周只给20小时左右的工时,吃不饱也饿不死,我要求不高,够付房租就可以了。 疫情的影响还在延续,并且慢慢清晰。有很多行业因为疫情而永久改变,有很多人的人生轨迹因而改写。我们不知道明天会怎样,明天总是新的一天,新的开始。 [1] https://www.chineseherald.co.nz/ ... d/newshub-shutdown/ [2] https://www.nzherald.co.nz/nz/po ... MBCALM7L5FAGWWGSUM/ [3] https://www.newshub.co.nz/home/e ... overy-proposal.html [4] https://www.rnz.co.nz/news/natio ... e-changes-will-mean [5] https://www.1news.co.nz/2024/02/ ... ose-after-34-years/ [6] https://www.newshub.co.nz/home/author-pages/mike-mcroberts.html [7] https://www.newshub.co.nz/home/a ... ssa-chan-green.html [8] https://www.stuff.co.nz/entertai ... -would-end-that-way [9] https://www.newshub.co.nz/home/author-pages/patrick-gower.html [10]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avid_Seymour [1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CT_New_Zealand [12] https://elections.nz/democracy-i ... rnment/what-is-mmp/ [13] https://www.national.org.nz/ [14] https://www.health.govt.nz/our-w ... ife-choice-act-201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