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新足迹 门户 心情感悟 查看内容

也来聊聊“文化自信”

2023-12-30 15:47| 发布者: 士多可 | 查看: 1211| 原文链接


什么是文化?简单说,文化就是“一组特定的人或社会的思想,习俗和社会行为”。

文化是一种内在的东西,存在在你的潜意识里,是当你长期生活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经过多年的熏陶,不知不觉形成的特定的习惯,风俗,行为思维的方式等。 文化的接受从你出生的那一天就开始了,是在潜移默化中习得的,新年舞龙或者“唯有读书高“,不是因为你相信它是一个伟大的东西你才去接受它,而是你的前辈是这么做的,你也就糊里糊涂地跟着去做,无需理由,无需信心。

要知道,我们日常看到的所谓的“文化现象”,比如饮食文化,节庆日的庆祝活动等,它们都是一个民族文化极其表面的东西,它们只是文化的“冰山一角”。如果哪一天你吃了一块抹上了黄油的面包,你只是吃了一种不同的食物而已,你没改变你自己的文化;那个加拿大人给自己取了个名字“大山”,不是因为他没文化自信,他只是用了一个不同的名字,至于从这些事件里引申出来和“文化”有关的话题,都属于“想多了”。

在课堂里,我很少说舞龙吃年糕这些事,但我会要我的学生观察我的行为或者我对课堂发生的一些事的反应,如果他们感到疑惑或者不理解,他们可以提问,问题的形式很简单,就是“老师,在澳洲,我们一般不这么说/做,你能说一说你这么说/做的的背后文化原因吗?”这是我在课堂里介绍中国文化最常用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我向我的学生介绍了很多我们中国人的行为文化。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的反应,这就是文化的主要表现。看北京给路名加注英文,拿掉了,又改回来了,而报纸,网上人们也会无休止地争吵讨论,可是,再看一看澳洲机场,除了英文,你还看得到中文,日文的指示牌,但澳洲人从来不会去讨论这个东西,也不曾有人对这些东西发表任何看法,从这里我们能很清楚地看到,用不用非本国文字和文化无关,而对此事不同的反应就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退休了,否则我会跟学生聊一聊,为什么在中国使用英文路名是such a big deal。)

“文化自信”这句口号激动很多人,原因有两,第一是这句话很很挑逗人的情感。中国的的教育(从学校到家庭)不提倡独立思考,独立人格,人的个性永远是第二,第三位,占据第一位的永远是一个别的什么,比如说,你首先是个儿子,父母养着你,你吃父母的,用父母的,所以你必须听从父母,你的喜好,学业,工作和婚姻,还包括你的情感需等也必须由他们决定,你,作为儿子或者女儿,先完成你的角色任务,然后才能考虑自己作为一个人,还有什么需要;你是我的张科长,李处长,这已经足够让我牺牲我的人格,哪怕有一天你把我当作低端人口,剥夺了我的人的基本权利,也是可接受的,因为我必须完成自己的角色—下级/低端人口-,之后,我才能去思考一个人应有的其它权利;“没有祖国,你什么都不是”,因为你成为人的前提是你必须有祖国,所以没有祖国,你就什么都不是了,当然也不是人了。

在这种教育下,我们养成了一种习惯,要想知道自己是谁,或者说身份认同,我们必须依附于某一外在的东西,也许是和另一个人的关系,也许属于某一团体,没有这一切作为参照物,我们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此时,“民族“ ,”文化“就帮上了忙,因为一旦和民族文化挂上钩,你就和高大上沾上边了,值得嗨一下。

第二个原因是“文化自信“这句口号很政治正确,把人给绑架了,甚至质疑这句话都有汉奸的嫌疑,举一个例子,“长城是唯一在太空能被肉眼看到的人造建筑”,这个判断曾经让很多人激动得不得了,但科学已经证明这不是事实,但没有很多人会站在否定方去说这个事,因为至少有人会怀疑“你的动机有问题”。你不相信中医?那你就是怀疑中国文化,轻一点,你是没自信,重一点你是卖国贼。一个澳洲同事和我聊天时,大力赞扬中医,说中医如何神奇,我问他,生病时是否看过中医,说没有,我没有再追问。他是否也被绑架了,或者只是给我面子,我不得而知,但大概率是这两个原因之一。

愿意抛弃自己传统习惯里的无知和愚昧,并不断接纳他人文化中你喜欢的东西,这才是自信,值得弘扬的文化。看英语,它的词根,词尾,词头,词汇等,来自于许许多多的语言,(光词汇就来自350个语言),所以,它成了世界通用语-----它接纳了世界,世界接纳了它。

觉得Flamingo2 的评论很到位:真正的文化自信,应该是根本不在乎这些,什么穿和服,取英文名,过洋节,随便你,开心就好,那才是自信,现在这个极度敏感的样子,叫文化自卑。

说了半天,发现,“文化自信”原来就是愿意接纳不同的文化。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