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对不起,墨尔本遇到的热心华人“,我对这篇短文的理解是,那件事让作者letsgo感到很内疚,他想通过这个平台,要对那个墨尔本人说一声对不起。我们都曾内疚过,但能在众人面前说出自己的后悔并说一声对不起的人,不多,很佩服letsgo的坦荡和勇气,Salute。 还看了这个平台上另外一篇文章,是Hillwang写的,“这样信任的程度,你做得到吗?“,觉得,这两篇文章讲的是同一个主题,信任,但都表达了一个困惑,对他人的信任,你到底能/应该走多远。 我在想,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大致差不多,价值观和道德观相差无几,网上怼来怼去常常不是看法本身的对与错,而只是如何掌握这个度。 形成一个看法不难,但如何掌握对这个看法的“度”(程度)困扰很多人:知道信任是美德但又怕被坏人趁机(那我相信人应该到什么度?)?想运动但又怕过度伤了自己(一天应该走5000步,还是8000步,还是10000步?);想尽快还了房贷但又怕降低生活质量(还贷速度怎么定?),怕胖但又喜欢吃肉(荤素搭配的度在哪里?);不愿牺牲自己的爱好但又怕老婆生气(维护和谐家庭但又想不枉此生的度是什么?);想让孩子多做些运动但又怕孩子数学题没做够 (时间精力分配的度怎样定?);今晚很想要但想起了在哪里看到过“性欲过度”这几个字就痿了(怎样才算‘过度’?)…….. 人就在这些纠纠结结中度过了一天又一天,这就是为什么letsgo明明只是小心谨慎却又为自己“心存疑虑”后悔不已,Hillwang明明应该为他人如此信任自己而感到高兴,但却感到了“震惊”。 其实,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教育,文化和经历等形成了自己的态度,立场,观点,而且定了自己的“度”,也就是在一个幅度(spectrum)中选择了一个点,你的点就是你的点,没有好坏,没有“过度”,不信?看看在我昨天写的“我是你妈”下面的留言:有人认为这四段对话的情形都是出于母爱,很正常,有人觉得受了惊吓------母爱不应该这样体现,也有几个选择了不同的“必要”和“不必要”,就这四个情景就有这么多的左中右。没疑问,父母都愿意帮助孩子并给他们建议,但是做多少,怎样做的“度”在哪里?谁的“度”是正确的“度”? 我们永远无法选择“正确的”度,而且,不管我们如何小心选择我们的度,总会有人出来说三道四,在某个spectrum里,你左面的人会说你太右了,你右面的人说你太左了,这确实令人沮丧;但好消息是,选择自己的度是你天赋的权利,而且,you don’t have to care about他人对你的度的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