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人与人差距,真大”那篇文章,很有意思,觉得作者的想法很正常,我们好像都曾这样纠结过,谁能底摆脱“比较/攀比”? 人的感觉---欢乐和悲哀,大多数来自于比较,就说我们每个人都熟悉的例子:移民澳洲,如果觉得快乐,一定是和以前在大陆的生活相比较而产生的;如果不愉快,也是拿大陆以前的生活来说事的,这都是比较,人之常情。 看到过一个段子,大意是,“年轻时比功课学历,中年时比工作钱财,老年时比健康长寿”,作者似乎想开导众人,跳出哪些狭隘的思维模式,健康才是最重要,可到头来,作者自己也无法跳出那个“比”,作者没意识到,“攀比”本身才是需要关注探讨的一个具有共性的事,而比什么是一个很次要的个人问题。 小时候,特别是在文革时,生活条件很差,我妈常会对我们几个兄妹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来开导我们,让我们能面对困难,这句话也就深深地印在脑子里了,这两天在想这句话。 发现,中国老话充满着智慧,“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也是如此(又是“比”),但这句话不是简单地去安抚人心,这句话在测试你: 1) 虽然比上不足,但是比下有余,一个令人悲哀的乐观:我不幸,但幸好还有比我更不辛的人。 2) 虽然比下有余,但是比上不足,一个不知足的悲观:追逐那永远无法达到的地平线,因为你的头上永远有“上面”。 3) 比上永远不足,比下永远有余,所以,不用比,睿智:今晚为老婆做了一晚红烧肉,倒杯葡萄酒,和老婆好好一起享用,不要去想毛泽东红烧肉是什么味道,也不要和米其林红烧肉去比,只要你老婆喜欢,这就是最好的红烧肉。 很多人生态度可供选择,你选什么,It’s your ca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