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新足迹 门户 读万卷书 查看内容

再议端午节源起

2023-6-23 16:01| 发布者: doublepines | 查看: 2434| 原文链接

昨天是端午节,发一篇旧文。不知道是不是可以发在这个版块。
-----------------------------------------------------------------------------------------------

日前,小西的一篇《端午节,为啥纪念的是屈原而不是他》又让在下起了“考证”端午节起源的兴致,虽然他文章的主旨并不在此。几年前某曾写过一篇短文,对端午节源于纪念屈原的说法提出了一些怀疑。今日细忖,伍子胥说其实也有疑问。

最大的疑问是地点不对。

伍子胥被吴王夫差赐剑自杀前,吩咐门人在他死后取出他的眼睛挂在吴都东门上,好让他亲眼见到有朝一日吴国为越国所灭。所以,伍子胥应当死在吴国都城。

春秋时代的吴国国都究竟在哪里,历来存疑,从无锡梅里,到现在无锡常州交界处的阖闾,乃至苏州,都被认作为吴王阖闾、夫差时代的都城。但不论哪里,这些地方都与传说中伍子胥的尸体被夫差下令用鸱夷革裹成粽子样抛入的钱塘江相距甚远。

两千五百年前,交通十分不便,不明白夫差为什么要舍近求远,把伍子胥抛尸到三百多里外的钱塘江。苏锡常一带是江南水乡,要寻“丢粽子”的河流,一出门便是。一定要找一个大的地方,旁边的太湖水域足够广阔。如果这还不解恨,那么稍往北,就是长江。并且从吴都到长江应当比较方便,因为夫差为进攻北方的齐国而疏通了由苏州经无锡、常州北入长江到扬州的“古故水道”,与邗沟相连(这便是后来隋朝开辟的大运河的前期工程)。而伍子胥也正是因为在攻齐还是伐越的战略上没有与吴王保持一致而招致杀身之祸的。

其实,《史记》中的记载只是泛指,没有具体说是哪一条江:“吴王闻之大怒,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再联系下句,“吴人怜之,为立祠于江上,因命曰胥山。”那么这条江应当在吴国境内,江边有座因祠而得名的胥山。

但是,关于胥山的具体位置,则又有不同说法。翻了翻辞典,发现至少有三个地方。一说在江苏吴县西南,辞典中直接与上引史记条文联系在了一起。一说是浙江杭州城内的吴山,春秋时为吴国的南界而得名,但又因吴与伍音近,转而讹为子胥山或胥山。一说为浙江嘉兴市张山,因伍子胥伐越经营于此,遂改名为胥山。

唯一与钱塘江联系得上的是第二个说法,杭州的吴山,但其中讹传的成分恐怕更多一些。

并且,杭州在钱塘江北,而嘉兴桐乡石门镇内的垒石弄被认为是吴越分界处,那么,整个钱塘江应当在越国境内。联系到伍子胥是因主张伐越而死的,钱塘江两岸的越国人民断无感念敌人伍子胥之情,也就没有裹粽子过端午节纪念他的可能。

不过,嘉兴确实又以肉粽而盛名,明显区别于别处纯江米的粽子,似乎与伍子胥被生牛皮裹了扔到水里有某种隐隐的联系。如果这个猜测是真的话,那么钱塘江畔的先民表达的,恐怕是对伍子胥的另一种“感念”,那是一种对敌人的仇恨,与后来的岳飞那种“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仇恨略同。

当然,考虑到百姓乃至民俗其实受当权者教化,那么钱塘江扔粽子纪念伍子胥恐怕还有一种更为阴谋论的解释。

话说当年辅佐越王勾践的范蠡是谍战的高手,西施便是他安排在夫差身边的女间谍,而进谗言致伍子胥于死地的吴国太宰伯嚭也疑被范收买而成了内奸。伍子胥死后,长于权谋的范蠡与卧薪尝胆的勾践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好机会。

忠心耿耿、屡立战功的伍大人居然被吴王杀了,这个吴王是多么的残暴与不得人心啊!如何把这个信息传达给吴国人民呢?有什么能比在两国边界举行盛大的纪念仪式、并且以竹叶裹肉来影射吴王对待伍子胥的残忍更为生动形象,从而达到口耳相传的效果呢?!

也难怪范蠡后来在勾践灭吴后携西施归隐时要自称鸱夷子皮了。功成后惊觉一切都是为他人做了嫁衣裳时,除了对伍子胥的下场心有戚戚外,恐怕也有一丝丝悔意吧。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