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新足迹 门户 澳洲和世界时政 查看内容

Super war

2023-3-9 20:35| 发布者: doublepines | 查看: 965| 原文链接

工党政府对养老金砍的这一刀,十分利落。从财长挑起这个话题算起,不到两周就作出了决定。

这一刀,也十分精准。只对余额300万以上的养老金账户的收益在现有15%的税率上加倍征收,据称只会影响到0.5%的养老金账户,但却可以节省20亿的税收“损失”。

300万的养老金,是绝大多数人都不敢想的巨款。特别是在向媒体爆出32个养老金账户有超过1亿澳元的余额,最高的一个则高达4亿多后,“为富不仁”的舆论环境被成功营造出来。所以,虽然有违大选前的承诺,最近的民意调查显示仍然有近三分之二的人支持这项改变。

有意思的是,虽然99.5%的人不受影响,但支持这项改革的却只有三分之二。这表明三成以上的选民即使自己现在暂时没有受到影响,但对政府的这一做法还是不赞同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窃以为是因为不少人对政府的作为保持了足够的警惕。这次虽然逃过了,但如果放任政府违背选举承诺的行为,不作任何惩罚的话,下次免不了就要挨上一刀。因为政府在时时刻刻关(惦)怀(记)着你。

不要以为升斗小民离300万的门坎很远就逃得了。两周前Chalmers在为养老金税制改革造势时可是说了,目前养老金的税收损失高达500亿,是不可持续的。现在他的这一刀才砍了20亿,离500亿的“窟窿”还差得远呢。谁知道他下次要砍多少?说不定下次的一刀就砍到了你的头上。

假如政府想“节约”30亿呢?那么恐怕就要把门坎降到200万了。Grattan研究所去年测算,把门坎降到200万会减少28亿的税收损失。考虑到资产增殖,再根据国库部公布的数据,本人预计会“减少”大约35亿的“损失”。如果政府想“减少”五分之一的税收“损失”,那门坎就要降到100万以下了。

财长所说的税收“损失”单子可是长得很哪,并且养老金税收“损失”还不是最多的那一个。最高的单项是自住房资本利得税(capital gains tax, CGT)的50%减免部分(main residence CGT exemption - discount component),有260亿元之多。由于自住房资本增殖是完全免税的,除了这部分理论上按其他资产持有1年以上享有50%折扣外,剩余部分的利得税减免为220亿(排在第5位)。也就是说,财长心中的自住房利得税总共损失了460亿。

排在第二位的是出租房利息、修缮等费用的抵免(rental deductions),有244亿。假如你对这个概念无感,那你听说过负扣税(negative gearing)吗?

雇主为员工交的养老金部分的税收优惠排在第四位,为233亿;养老金收益的税收优惠排在第六位,为215亿;再加上养老金中的保险费抵扣、个人缴交部分的税收优惠等等,与养老金有关的税收“损失”达到了510亿以上。

说到这里,你是不是心头一紧?这些所谓的税收流失大头,哪一条与你没有关系?

2019年大选,工党也曾提出过税务改革方案,想动这些奶酪,结果输掉了不可能输的大选。去年大选,他们学乖了,承诺不会动这些,包括养老金税收。但选上后又想通过挑动民粹(aka阶级斗争)来暗度陈仓。这怎么能不让人警惕?!

除此之外,这里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要厘清:究竟什么才能算是税收损失?

上面提到的那些税收“损失”数字基本都被打了引号,因为在笔者看来,都不能算是税收损失。这些财长口中的损失,来自他手中所握的小红书,财政部每年编写的《税收费用与分析报告》(Tax Expenditures and Insights Statement, https://treasury.gov.au/publication/p2023-370286)。

这份宝笈是通过将每个税收项目与某种“基准”(benchmark)作对比后,计算出少收的税收。比如,出租房发生的费用,它所依据的基准是不应当抵扣收入,从而要算进应税收入内按边际税率(marginal tax rate)收税。抵扣后,这部分不交税了,就被算作了税收费用(tax expenditure),也就是财长口中的税收损失。但出租房发生的费用,不应当与一般经济活动一样作为成本,从租金收入中扣除吗?如果是这样,那么租金费用的减免又怎么能算是税收的损失呢?

再比如自住房,它的基准是也应该交资本利得率。所以,目前免税就算作减少了460亿的税收。但是,这个基准合理吗?自住房也要交资本利得税与抢钱有什么不同?也难怪上周二记者招待会上Chalmers对这个问题打太极的时候,会被一旁的阿巴尼斯明快地否定了。

再说回到养老金。之所以要对养老金缴费及其收入给予优惠税率,是为了鼓励人们把钱存到养老金里。

存到养老金账户里的钱,要等到退休才能支用,这往往要等上几十年。由于通货膨胀,今天的一元钱,几十年后不知道能值几分。所以,没有优惠,人们是不愿意存钱到养老金账户里的。

我们先来简单地算笔账。假如一个25岁的年轻人有1000元收入,他是愿意按他的边际税率(32.5%加上2%的医保费Medicare Levy)交税,还是愿意按15%的优惠税率将这笔收入存到养老金帐户里,等到65岁退休时再用呢?

如果交34.5%的收入税(费),他可以立刻到手655元。如果他选择存入养老金账户,那他养老金账户上就多了850元,但这850元要等到40年后才能用。虽然澳大利亚储备银行的目标通胀率是2-3%之间,但实际上过去40年的平均通胀率是3.46%。40年后的850元只相当于现在的218.35元,比现在交税拿到手655元少了436.65元。即使他的收入高到要交47%的边际税率,存到养老金账户里也要比现在拿到手亏311.65元。

随着年龄增大,离退休从养老金账户里支取的年限逐渐减少,将收入存到养老金里享受优惠税率才会变得有吸引力。在我们这个简单的模型中,交47%边际税率的“高”收入者要到52岁时,将收入存进养老金账户才是合算的(养老金的折现值与交所得税后的现金差大于零)。而对于边际税率只有34.5%的人来说,直到58岁将收入存进养老金才合算。

有人说了,养老金账户会有收益啊。但你自己拿到手的收入难道就不能投资生息吗?不过既然如此,我们还是把这个模型做得稍复杂一点。

澳大利亚养老金账户的长期年收益率平均为7.5%,养老金收益的税率为15%。25岁年轻人那1000元交15%税后,再加上40年内的税后收益折现,总共会达到2587元。

假定自己投资也有相同的收益率,但要交更高的收入税。如果边际税率为47%,那么40年间的累计纯收益现值仅为647元。比存入养老金账户整整少了1939元。这样的话,在任何情形任何年龄,存养老金都是合算的。

但是且慢,你难道不能为自己的税后收入找到一个收益更高、交税更低的投资途径吗?相信很多人都会立即想到,有啊,那就是买房自住、实现澳洲梦啊。

没有找到更长时间的数据,但过去20年间房屋价格指数涨了近三倍,平均每年涨5.4%。另外,用自己的钱购房,省了贷款,而房贷利率在过去30年里平均为6.87%。这里外里等于每年的回报率可以达到12%以上。而自住房除了资产升值外,并没有收益,所以是免税的。这样算起来,高边际税率的人要到57岁存养老金才合算,而低边际税率的人则要到61岁时存才合算,这之前都是交了所得税后买房自住划得来。

啰嗦了这么多,就是为了说明,没有了税收优惠,人们是不太愿意存养老金的。我的钱我作主,不香嘛?

所以,所谓养老金500亿的税收损失根本是个水中月。相信有博士学位的财长不会不明白这一点,特别是他的博士论文还是研究他的偶像、工党改革家基廷的。要知道,规定雇主必须要为员工按工资一定比例交养老金的养老金保障制度(superannuation guarantee scheme),正是在基廷当财长时建立的。

因此,这次的改变是不是能真的降低税收“损失”,不少人有疑问。除了会对人们的行为产生长期影响外,即使在短期内是否能真的对300万余额以上的养老金账户多收20亿,也是要打个问号的。相信那些有本事把养老金账户做到亿万级的人,也会有本事逃过这一刀。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操作上的具体问题。比如,宣布的300万元门坎没有按通胀指数调整(indexed),让人质疑越来越多的人会受影响。

还有,300万元门坎的确定显得随意,没有任何依据。有个读者投书报纸,质问这样做是否公平。他说自己和太太一辈子省吃俭用存养老金,可怜太太无福享用,在临退休前去世。夫人的账户与自己的合并起来,又要因为超过了300万多交税。假如他太太仍健在,两个人分别持有的养老金余额根本达不到300万的大限。

再比如,对于确定养老金计划(defined benefit)如何处理,还没有具体细节。确定养老金计划是根据工作年限与最后几年的工资水平给付养老金的,账户上的余额并不能反映其实际收益水平。如何一碗水端平,是个复杂的问题。

再有,有可能出现对未实现的纸面价值收税的情形。根据财政部给出的计算公式,当年的收益是一年间养老金余额增长量,加上当年的支取量,再减去当年的存入量。这就可能出现所持资产增值但却没有现金收益的情况。

不过,这些具体问题,还是交由专业人士去处理吧。你我要做的,是盯紧政府,不能让它就这样船过水无痕了。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