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新足迹 门户 中学教育 查看内容

我给孩子写的中国历史

2009-9-29 09:19| 发布者: joyyao | 查看: 2195| 原文链接

盘古开天辟地
盘古的时代,天地不分,浑沌一团。一切都模模糊糊,能见度很低,而且空气不够清爽,不宜人类呼吸。从科学的意义上解释,当时可能是地壳剧烈运动造成火山灰漫天蔽日。盘古还是卵生,他在蛋里醒来,破壳到外面发现很不爽,首先呼吸就不顺。他用一柄利斧拦腰劈开浑沌的一团。劈开之后,上下两层不肯轻易分开,盘古脚踩下层,手托上层,身体不断长长,直到九千公里的高度。上托的部分盘古把它叫做天,下沉的部分被称为地。于是才有我们今天清澄的天空与平坦的大地以及中间宝贵的空气。

夸父追日
天地分开之后,盘古又造了日月星辰。一个叫做夸父的人,看见太阳每日从东到西,升起又落下,产生了原始的好奇,太阳落到哪里去了呢?他开始追着太阳跑,他跑得肯定比太阳快,因为据说他离太阳越来越近了。可是太阳住在哪里的秘密岂能让人类知道?夸父是死于探索自然的第一人。太阳的火焰向他扑来,他被太阳烤死,也可以说他是渴死的。他倒在地上,身体变成山脉,血管变成河流,毛发变成森林树木。这也许是人们能赋予这个英雄的最好愿望。人死了却与天地同在,永垂不朽。

女娲补天
天也有破的时候,天破了就兜不住坏天气,风霜雨雪一齐望下倒,地上人们的日子就很难过。作为人类之母,女娲自觉有责任解决这个问题,于是炼七色彩石,飞上去补天。天补好后就风和日丽,彩虹飞跨。七色彩石补出来的天上出现彩虹那是自然,可为什么用石头补天?以石补天的技术至今失传,无法查考,以现代人的头脑想象,必须用水泥封住那些石头才能完成任务。这个故事对我们修补屋顶以防漏雨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女娲作为中国人的祖先,有的说她用黄泥捏人,吹气使他们成活,有的说她与伏羲生下许多孩子,她的孩子们继续繁衍成今天的人类。

神农尝百草

人类之初,好似刚出世的婴儿,事事需要亲自尝试才能分辨。为了分辨好坏是非往往要付出代价,好似婴儿的磕磕碰碰,只不过严酷得多,丧命只是平常事而已。神农为找到食物和草药品尝各种植物,并且记录下它们的味道、性质和功用。他为后世开发了五谷的种植,也就是中国农业的基础,同时也开创了草药治病的先河。神农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拿自己的身体做实验。他多次中毒,又因为拯救自己而发现克毒的草药。最终神农还是死于中毒。当我们今日享受食物的美味时,和危险二字根本不沾边。偶尔想一想祖先,尤其是神农这样的祖先,怎能不为他们的勇敢和付出感动?祖先崇拜在中国可以说是最根本的信仰,而且中国是农业国,崇拜神农不是偶然。相对于传说中的盘古、夸父和女娲,神农更像人而不是神了。

大禹治水

靠农业生存的中国人与水利难分难解。大禹时代洪水泛滥,治水是当务之急。在不能不解决的问题面前,领袖人物不但不能吃白饭,而且必须给大家一个说法。当时的第一把手舜任命禹的父亲鲧治理洪水,鲧修坝围堵,当然越堵洪水越大。没有功劳有苦劳,可是在那个生存与死亡只有一线之隔的时代,失败没有借口,鲧被处死。禹将父亲的失败变成自己成功之母,他必须改变方法,不改他也没命了。他用疏导的方法。方法很好,做起来却很辛苦,须测量,实地考察,全国各地出差,而且还要挖通渠道。禹九过家门没有时间进去,儿子出生也不能请假,十九年解除了洪水。禹的名字前面加了一个“大”,就是伟大的意思,尧和舜两位前任都没有这个大字,可见治水的功劳对于中国人来说有多么重要。

姜太公钓鱼

大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朝,后来被商朝取代,商朝最后一个王叫商纣,他几乎得罪了所有人来孤立自己,使得周文王有机可乘。周文王暗地里准备取代商朝的时候,姜太公知道他需要人才,就把自己这个人才放在河边演了一出姜太公钓鱼 - 愿者上钩的历史剧。据说姜太公的鱼钩是直的,根本钓不上鱼来。有人好奇,就问他为什么,他说他不钓鱼,他钓王侯。这个好奇的人就负责把这奇闻传扬出去,最后居然传到了周文王的耳朵里,求贤若渴的文王亲自赶来,请姜太公发挥自己的才干。太公有才,不去自荐,却远远地坐在河边非把王侯钓到他这里来,真是中国文人的最高梦想啊。这个推销自我的方法不宜提倡,首先浪费时间,其次不保险,除非托人宣传,那又过于作秀。能演好这一剧目的只有姜太公一人。

纵横家

春秋和战国时代,王侯们纷纷建立了自己的小王国,小王国之间常常有利益纠纷,光用武力解决消耗太大,大家明白这个道理,所以能用口舌解决的就尽量如此。于是这个市场造就了一批巧舌如簧的说客。他们出身贫寒,仅靠一条三寸不烂之舌周旋于王国贵族之间。他们本来不曾拥有也就无所谓失去,颇有空手套白狼的胆略。他们不遵循什么道义、古训,他们的终极目的是搞掂,哪怕不择手段。战国时张仪为秦国做事,为了停止楚和魏的联盟,他答应给楚国六百里地,兑现的时候却说是六里不是六百里,楚王果然大怒,发动战争。张仪一箭双雕,既解除了联盟又挑起战争,达到吞并的目的。想必战国时的中国人还没有签约的习惯,居然能让张仪钻这么大的空子。但是话又说回来,碰到张仪这么有才的人,签约又能怎么样呢?协约只能约束号称君子的老实人。

孔子

孔子生活在春秋,他的政治理想是以德治国和建立秩序。与纵横家截然不同的是,他讲究道义,而且抱着自己的理想不放弃。他一辈子在各个小王国之间奔波,希望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可是他高尚的道义和世俗不能并存,没有他那么高尚的人不能容忍他,何况他看不惯的时候会尖锐地批评。一个不能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人,又怀抱超出其他人的理想和意志,就很难在社会上混。他不得已从这里逃到那里,又从那里跑到这里,处处被人排挤。孔子在这种情形里知道不可能实现理想,仍然要努力去完成。做不了官,他就办教育,有学生三千,其中名人七十二位。他的学生都是成人,之间互动很好,自由发言,各抒己见,还结伴出游搞活动,气氛轻松自由。孔子利用机会对他们进行点拨,妙语连珠,学生们把孔子和学生的谈话记下来就成了有名的《论语》。孔子在世时的作为让人接受不了,理论却是公认的高超。他活着的时候被人敬而不用,死后成为圣人。这是任何一个时空里圣人的宿命。

庄子
庄子生活在战国时期,既是哲学家也是文学家。他一生贫穷,却拒绝做官,连出面帮忙的重金酬谢都不收。他崇尚自然,认为人不过是自然的孩子,生与死都是循环中的过程。他妻子去世后,庄子敲着盆唱歌,为妻子送别。这不是矫情,故意与众不同,也不是因为夫妻关系不和,而是源于庄子对生命的理解,这在他自己辞世的时候得到证明。贫困的他没有陪葬,连棺材都买不起,他却认为自己的尸体抛在自然中,让天空陆地上的动物叼食,与埋在地下被细菌虫子腐蚀没有不同。这种与自然共进退的原始生活意念,在当今征服自然,掠夺自然盛行的时代里令人深思。他看到一棵树因为不能被人利用而活了几百上千年,便提出无用之用,也就是说有用和无用取决于说话人的立场,对于人无用的特质却成了树长寿的原因。庄子无疑在提倡双向思维的方式,与对错分明的愚民说教相比,他讲的才是生活的真谛。庄子的文章还写得特有才,后世一大堆一流的作家都是他的粉丝,比如李白和曹雪芹。

秦始皇

结束春秋战国几百年分裂状况的是秦王嬴政,他统一中国后自称秦始皇。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有统治天分的皇帝。秦始皇从13岁到50岁在位,37年间做了很多很大的事情。统一中国的疆域是第一件,文字是第二件,中国之所以几千年来不可分裂,与文字的统一息息相关,哪怕方言有成千上万种,书面文字却是一样的,那么文化就可以传承了。秦始皇被称为暴君,因为他采用的是法家学说治国,暴是制度的暴,不一定是他本人的暴。他以法治国,对高官更加严厉,所以当时政治很清明。后世采用儒家以德治国,结果形成人制而非法治,人情礼制造就官场,腐败现象必然产生。万里长城也是秦始皇的杰作,在当时的确抵抗了游牧国家的侵略,捍卫了农业国的稳定,即使被称为闭关锁国的源头,也无愧于世界奇迹。秦始皇花30年建造的陵墓至今没有人敢打开,那里面将是怎样的瑰宝?长城加陵墓已经让人民负担过重了,秦始皇还制造了很多其他的大工程,一个高傲而又富有想象力的皇帝往往是他那个时代普通人的灾难。晚年,他还犯了个伟人的毛病,觉得这个地球没有他不行,他寻找不存在的长生不老药,结果50岁就死了。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