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从我计划帮父母移民开始,就在逛这个论坛,这个板块。至今也快10年了。看到父母感觉最难的。主要也就是学英语和学开车的这两项。我一路上看我父母跌跌撞撞走到今天,听说的,书上看到的。也总结了一些,转变心态,化难为易,化整为零的小技巧。如果能帮到新来的和有需要的父母,那就是我最期望的。如果有什么好的主意,也希望这个帖子能抛砖引玉,首楼不定期更新,把好主意总结到一起。 学英语篇 我看到的书里,我觉得最实用的一本,叫“ 6个月足够掌握任何一种外语”。名字很烂俗,作者本身也有推销其培训班的目的。但是不影响这本书里有很值得汲取的一些概念和方法。 首先,这是个新西兰人,用中文写的书。至少说明了他对学习外语很有一些心得。 他开篇就说,“ 首先我们需要想清楚掌握外语的标准是什么,否则你会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过于苛刻,给自己添加不合理的要求,这个也会对学习结果有负 面的影响。” 那么什么对父母移民属于合理的要求呢? 1. 最高频单词(1000个)+ 词组,能听懂,并使用 (不求精准,但求达意) 2. 用已知词来询问,学习未知词 3. 可以用肢体语言辅助达意。 这里就可以注意了。合理的要求里,对语法没要求!!!只要能让人听懂就可以了。语言是活的。同一个意思,可以有很多表达的方法。 确立了标准。下一步就是明确动机。没有明确的动机,学到的东西就只是好似有用。大脑就不会给注意力。不给注意力的结果就是记不住,或者很快就忘记。反之,任何对你本人有重要意义的信息,都会引起你的高质量注意。回想一下自己的过往经历,肯定有你只遇到过一次,但马上能记住的信息,而且一直到今天都能记得一清二楚。那么当时的状态下,那些信息肯定跟你个人有一定的关联,所以这些信息能马上存入你的长期记忆里。动机可以是:生存相关,人生目标,关爱的人,或者兴趣。比如喜欢种花种菜,不妨试试看相关的英文视频。比如工作上要用到的词句。 再然后就是怎么把语言活起来。语言要通过“用”来学,而不是先学后用。只要会一点,就马上去用,从而体验它发挥的效力。从尝试用记住了的单词和词组来沟通,别怕犯错。继续种花的例子,看了,就可以试着跟别人讲一讲。同样感兴趣的人,就会自动补全你的句子,更正句中的错误,反馈更多类似信息。因为是你主动聊起来的话题,从中学到的就会更多,更深刻。当你学到一点,就可以跟人沟通,从沟通中学到更多时,学习体验就更轻松快乐。再比如,大家都用手机,我来澳洲的第一天就把手机调成了英文界面,遇到不明白的,再调回中文界面,几周之后,所有的手机界面英文,我就都很熟悉了。 书中提到一个概念,叫“可理解输入”。说这是人类学习语言的本能。场景,肢体语言,图片,上下文中的已知单词都可以帮助理解,从而帮助记忆。还是种花的例子,用半个小时看养花的视频,试图去理解它,和把视频里的词列成一张表,用半个小时去背这张单词表。中长期比较,前者大脑能接收到的英语印象比后者更多更深刻。 此外,大脑还有个有趣的反应。当大脑被负面情绪影响的时候,会严重降低学习能力。上面的例子,视频,与人聊感兴趣的事都是心情开阔愉悦的事情,大脑活跃,记忆力更佳。而抄背单词,则比较负面,反而不利于记忆。除非背单词是为了应付第二天的考试,大脑强制进入求生模式记忆状态。 再一个概念就是听觉过滤。人类大脑在熟悉了母语之后,会把不熟悉的语言音节过滤掉,不会进入大脑进行处理。多听,别关注听懂听不懂,注意轻重快慢高低,可以破坏这个潜意识过滤。从什么都听不出来,到能从中听到熟悉的词,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可以听广播,也可以听电视。还记得吗?英语的核心高频词,只有1000个!反过来说,这1000个高频次,肯定会在广播电视里无数次的被用到。尤其电视还有图像,表情和肢体语言帮助理解。 此外打破听觉过滤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帮助发音。你肯定听过外国人说中文时,有时发音会很滑稽,你帮忙纠正发音时,外国人会说,他听不出有什么区别。中国人说英语也是一样的。英语老师会强调口型,舌头的位置来帮忙纠正发音。我们改的很痛苦,还不明白有什么区别。但是打破听觉过滤后,你就会笑自己,明明发音差别那么大,为什么当初的自己会意识不到有差别呢? 最后,我其实只教过我父母3句英文。剩下的,就用这三句去学就好了。相信论坛上的大家基本都会这三句。 What‘s this in English Please slow down Please write dow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