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新足迹 门户 中学教育 查看内容

海外妈妈育儿的烦恼知多少(一)

2021-9-24 16:29| 发布者: 无处寻觅 | 查看: 2399| 原文链接

海外妈妈育儿的烦恼知多少
(一)




   总是听国内的朋友讲,现今国内养育孩子有多难,教育成本多么多么高,让做父母的焦虑。虽说现在开放了二胎的政策,甚至鼓励生三胎,但是真正愿意付诸行动的家庭依然很是有限。国内的闺蜜常和我探讨育儿的问题,偶尔会流露出羡慕我把儿女生在了海外。其实普天之下,养儿育女,在那里都没 那么轻松。我,做为一名移民海外十多年,带着两个未成年孩儿打拼的妈妈,就来和大家说说那些你可能不知道的,海外育儿的烦恼。

     首先,就要来讲讲这学习语言的问题。国内的孩子们最讨厌的课程之一,那肯定是外语(主要是英语)。你一定以为:“在英语为本土母语的澳大利亚,对于出生在此的小孩儿,这还能成什么问题。”答案是:错!大多数国内内陆人印象中,包括接受过正规学校的英语训练的,包括我在内,那都是书本上的英语,也可以说是英语文字。而这种语言,不要说它真正的内涵和音律,就是那些个俚语典故,外来语汇,拉丁文背景,历史遗留的专属名词术语等等等等。要想熟练掌握并运用自如,还真要有一定的历史基础和文化底蕴才行。象我这样,在国内混了十来年的外企,做为日常工作用语,自己还觉得不差。自打来到澳洲,面对人家的母语,听广播看电视新闻,愣是听不明白,才知道自己真实的水平差距。想自己教孩子学英语?咳,歇菜吧,您呢!咱根本不够格啊?打上幼儿园起,我就彻底放弃了,还是让他自个去和洋人练吧!自此,这孩子回到家,就开始满嘴溜新学会的单词,俨然变成了人家美英帝国主义的娃啦!咱只有干瞪眼猜,“哎,孩儿他爹,刚才孩子说的那个词听着耳熟,鬼佬总说,是啥意思来着?”

      等到孩子长到八九岁时,学校开始要求孩子们写日记,做课题作业了。咱做家长的就更帮不上忙了。人家小家伙们现在都是人手一本iPad。查资料自己做PPT演示文稿,咱也不知道他们自己个儿是啥时候就学会了打字的。想我当初学电脑打字的时候,还得先把那个键盘字母表背下来。看小家伙们左右手各就用一根小手指头,屏幕上打得飞快。估计这都是平时打游戏时练就的二指禅功。

      这西方国家的教育方式也和我们大中华传统的教育观念不同,讲究的是启发引导式思维。小学基本没有什么家庭课后作业。发一个课题作业,要求在两个星期之内完成,那题目有时大得有时让我们这些成年人都摸不着头脑。比如:“郑和率船队下西洋对世界历史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原因,都有哪些国家参与其中”,“请演示一下活火山是怎么形成的?”,“海啸是如何产生的?”…… 西人的小学老师们真敢把这样题目交给小土豆们去钻研。这简直够得上大学毕业论文的选题了。算了,咱肚子里的这点儿水儿,是真帮不上多少忙了,只能带着孩子们,让他们自己去图书馆里借书,到互联网上查资料,自己钻研找答案啦!完了,小家伙还会煞有介事,自信满满地在我面前演示讲解一番。整得我们这些自认受过高等教育的爹妈,怀疑自己以前看的书是不是读得太潦草了,啥要点都没读明白。如今,反而让这个才上小学三四年级的小豆包,摇头晃脑地一通科普。而且,人家还是用英文原版给你做出的一份引经据典。待我瞪大双眼听明白后,咱当妈咪的,也顾不上脸红,强装淡定地回应道:“内啥,讲得不错哦!这些妈咪我早就知道了。今天不过是来考考你,看你知道不知道。”一边说着,一边脸红,心里虚得跟什么似的。

     自打女儿上了中学,平时她在家里就不大讲中文了。就是逼着她说,也是中英文双语的混搭风格。比如:“妈咪,我不Care,吃Veg,But I don't like 吃 spinach, 那个味道很weird.” (妈咪,我不介意吃蔬菜,但是我真不喜欢菠菜,那个味道太奇怪了。)每次, 当我去学校接她放学,顺便和她的同学或是人家父母见面,聊几句话时,她经常就针对我偶尔发出的,不标准的英文单词的发音进行纠正,也不管我的面色有什么的尴尬,最后还要为我向人家加上一句解释:“My Mum is an Chiness. She cannot speak English.”(我妈是中国人,她不会说英语。)真是气炸我啦!“你就不会等没人的时候再纠正我的发音吗?”女儿冲我一吐舌头,做个鬼脸,嘟囔着:”You pronouncing is very weird. Nobody can understand.”(你的发音那么怪,没人听得懂你说的话。)看看啊,在海外养个孩子,他们显得比你更有优越感和话语权,真是难以体现为人父母的威严。

      英文咱不能左右他们,那么学中文总可以挽回些面子了吧!可问题又来了。英文只有阴阳两种音律,而中文要阴阳顿挫四种音调。这可真是难倒了这些在海外出生,打小就只会发两个调调的孩子们,就更别提什么“儿话音”“卷舌音”啦!他们除了每周,被我们这些顽固的华人父母要求着,去华语语言学校上中文课,课上必需讲汉语,平时真没有多少语言环境让他们去做练习。在家里说得机会也是十分有限的,所以这些海外华人后代的汉语水平,堪忧啊。当国内的父母为孩子们报各种外语补习班时,你可知,我们在海外的华人父母深怕孩子们忘记自己母语的焦虑吗?

      本人出生在首都北京,张口自然是京腔京韵,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清晨听着孩子们一字一頓,磕磕巴巴地读汉语课文,犹如身边站着位街边卖烤羊肉串儿的新疆孩子,无论怎样纠正发音,还是会被自己的孩子打败带偏,此刻,心中无数匹草泥马在奔跑,没有办法,我也感到很是无奈啊。不光如此,还经常被孩子们逼问:“I am an Australian. Why I had to lean Chiness?”(我是澳大利亚人,为什么要让我去学习中文?)我把孩子们带到一镜子面前,让他们看镜子中的自己。“你们自己看看,你们的黑头发,黄皮肤和黑眼睛。看看你们自己的样子,和爸爸妈妈是一样的。我们的祖先都来自中国,那个隔着太平洋的国家。走到外面的世界上,谁看到你们的样子,他们不会先去问你出生在哪里,首先都会觉得你们是亚洲人。在真个亚洲大陆,做为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人,是很骄傲的。知道吗?每位欧洲国家出生的小孩,他们从小就能精通好几种语言,长大成人后,可以通行在许多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见识不同的世界。中国如今已经成为世界上,与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有着同样重要地位的国家。所以,如果将来,你们既能讲通行全球的英语,又可以熟练地掌握中文,也就为自己未来的人生开启了一扇窗。”唉!看着孩子们似懂非懂,一副茫然的表情,为了孩子们的前途,不管他们如何偷懒耍赖,我也只能咬紧牙关坚持到底。

      最近,看到新闻里说,从今年起国内的中小学要进行“双减”的教育体制改革啦!将减少小学生们的家庭作业负担,免除课外补习班。哈哈,真的要为国内的孩子们拍手开心,终于要把快乐的童年还给孩子们啦!一直以来,每次与国内的朋友聊天,一谈起孩子们的教育问题,总是让我觉得焦虑不安。当我的孩子刚上幼儿园时,国内闺蜜同年龄的孩子已经开始穿梭在英语,语文,数学,绘画等等各类的幼儿辅导班啦!当我的孩子才刚踏进小学的教室,人家的孩子都开始做三位数的加减法了,而我的孩子还在小桌子上数着20根木棍棍。当人家的孩子乘法口诀背得滚瓜烂熟,多位数乘除不在话下时,我的孩子还在那里板着自己的手指头,甚至不够用时,狠不得把我的手指头拉过去凑数呢。哎呀,国内孩子们都忙着从起跑线上就开始狂奔之时,在海外出生就读小学的孩子们每天背着,里面空空荡荡,只装着午餐盒和水杯的书包,蹦蹦跳跳地往学校跑。每天放学后,就和一帮小伙伴,傻滋滋的在学校的操场上追逐踢球打闹。你问我:就没有上课外辅导课的吗?当然有啊,网球课,空手道课,体操课,绘画课,乐器课或游泳课,反正这些辅导课都和数理化英的补习,八竿子也打不着。这与我们华人传统的教育理念完全不同,小小年纪,大好时光,就这么玩儿过去了,以后和国内的孩子们怎么比,这样下去,差距越来越大,能不叫人着急吗?可是这边学校里从校长到老师,每天乐呵呵地陪着孩子们一起玩儿,人家一点也不着急啊!

     慢慢地,我发现西方国家的教育理念是:以引导为主,鼓励和激发孩子们自我学习的能力,增进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乐趣,老师更象是孩子们的陪读和陪练。澳大利亚的小学课堂里,没有规规矩矩的讲台和必须面对老师讲台端正摆放的课桌椅,老师们座椅的高度是同孩子们的座椅高度一致的,这样,老师坐在那里几乎是以平视的姿态,看向班里的每一个孩子的。

      老师讲课的方式也是十分轻松的。就拿小学数学教学一科举个例子。在我的记忆里,在国内上小学二年级就要求每个孩子都要背熟乘法口诀表了。小孩子是真的可以将口诀背得滚瓜烂熟的,但是一旦开始作题,就会发懵,不能顺利地套用。老师只能一遍遍地在黑板上讲如何将题目的数字,对照口诀表,快速找到答案。死记硬背的答案,对于年级尚小的小学生们来说,依然是一头的雾水。如果将题目稍稍换一种形式后,马上就又不会解答了。澳洲的小学老师,他们不会让孩子们一上来就去背口诀,而是在纸上画出各种形状的圆圈,方块啊,小动物什么之类的,让孩子们一个个的去数数,然后再用阿拉伯数字来替换,一点点的,演变推导出乘法的运算口诀,去帮孩子们理解口诀表的由来,从而记忆在头脑中。当然,比起背口诀那种直给的方式,这会花费老师很多的时间,但是一旦孩子们理解并跨越了这一步之后,不论题目如何的变化,他们都能十分准确的找到答案,而不会再出现,不知从何下手的状况。但是,事实上,从全球小学生的数学水平总排名上讲,中国的小学数学水平是领先于许多西方国家的。直给口诀,运用技巧,快速找到标准答案的训练方法,成果是显而易见的。我想,这可能就是中西方教学模式不同的原因造成的吧!

     有时候,我就在想:我们古代先人以前在育人的道路上,也曾有很多和西方类似的观念。他们对子女的教育,并不急于求成,而是象在培育种子一样:种子在地里孕育之初,它们极力地吸收雨露的滋润,土壤的肥力,却迟迟不见发芽,其实它们是在积蓄能量,一旦拥有足够的能量后,它们就会以无限的力量破土而出,茁壮成长。人,不也应该如此吗?如果在他能力和体力不足的情况下,就使用外力,迫使他快速成长,即便是外表看上去长大了,可他的心态和心智上却依然没有任何相匹配的储备,抗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是显得脆弱和幼稚。一旦卸下那些以技巧为支撑的拐杖,就无法独立探寻更深入的空间,开创新的科技与未来。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就是我们拥有一颗无时无刻不在运动思维的大脑。为了让这个大脑袋正常的运转,它耗费着我们身体里的大半能量。当人类幼崽刚刚出生时,别的动物都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自己站立行走,而婴儿却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学会站立,都是因为这颗硕大的脑袋还没有长好。所以你看,要使一颗健康的头脑成熟起来,它所耗费的时间,远比四肢发达要来得缓慢的多。

     在此我并不想去评判中西方教育的优劣,我只把我自己看到和感受到的那些差异,和作为一名海外育儿母亲的那些困惑讲出来,我不知道在这两种不同教育模式里,孩子们未来的发展会有什么不同,这其中有太多的变数和不可预料的因素。但是,唯一明确的是:父母对孩子的引导和激励,将是指引我们的下一代,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主导力量。

     下一篇,我将继续来说一说,澳大利亚的中小学对学生们在音乐,体育和艺术等其他领域里的早期培养和教育。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