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入侵歐洲的北匈奴, 總不免要提到有「上帝之鞭」稱號的阿提拉, 可是在中文史料裡,幾乎都沒有任何和他有關的記載 。然而在歐洲或西洋史上, 他卻是極具名聲的人物, 在歐洲民間口耳相傳中, 更充滿了傳奇性, 但無論是歷史文獻或民間傳說, 可信度都不太高。 根據民間傳說, 阿提拉應該是身材偉岸, 雄姿英發的糾糾漢子, 然而文獻記載卻正好與此相反。據西方史家海斯 (Canrlton J. H. Hayes)、穆爾 (Parker Theomas Moon) 及魏蘭 (John W. Wayland) 合著的《世界通史》對阿提拉的形容:「他 (指阿提拉,以下同) 也像其他匈奴人一樣, 身材矮而瘦, 但他卻具有一個異乎常人的寬大肩膀。他的頭部極大, 扁平鼻, 銳利的黑色雙目, 彼此分開得極寬, 他的頭髮是一種粗糙的黑髮, 也有一些稀疏的鬍鬚。他的面目猙獰可憎, 而貪心特盛, 他自負而且迷信, 狡猾而勇敢, 他精於戰術, 在外交方面也會作相當的運用。他是一個殘暴的征服者, 他的目的便是擄掠和破壞。由於他和他的族人如此凶暴殘忍, 所以羅馬人和日耳曼人都共同送給他一個諢名『上帝之鞭』(Scourge of God)」。 這一段對阿提拉跟匈奴人的描繪, 與前面提到史家喬丹斯的描述有很大的出入。《世界通史》一書的描繪雖然也帶有許多負面、主觀的成分, 但也有一些正面、客觀的字眼, 像是「勇敢」、「精於戰術」、「外交方面也會作相當的運用」等,較之喬丹斯顯然較客觀與全面。 自匈奴入侵歐洲後,「上帝之鞭」幾乎成了匈奴的代名詞。如果再細看喬丹斯對阿提拉的描繪,就知道他對阿提拉的描述有多偏頗:「他 (指阿提拉,以下均同) 降生到世界便是要震撼各國,他是各地的災星,有關於他的謠言便可使全人類膽戰心。他走路姿態高傲,眼珠滾滾轉動,以致他高傲的樣子處處表現於他的動作之中。」(見威爾‧杜蘭所著《世界文明史》第十一冊,頁五十八) 至於阿提拉究竟是什麼長相,可能以上兩種描繪都不對。不過,阿提拉的長相一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看他做了些什麼。 匈奴人自多瑙河、萊茵河北岸,把東哥德人趕到南方,進入羅馬帝國時,占據了今天匈牙利平原,而且定居了下來,更進而以此為中心,向中歐前進。到了西元五世紀前半葉,匈奴勢力大盛,西方史家稱之為阿提拉王朝。 阿提拉王朝的創始者是奧克塔兒 (Oktar) 及路阿兄弟二人,奧克塔兒的事蹟已經無從查考,只知道他在跟布根第人作戰時,戰死萊茵河畔。奧克塔兒死後,由路阿繼承匈奴的領導人,在西元四二二年 (南朝宋武帝永初三年) 及四二六年 (南朝宋文帝元嘉三年),曾進擊東羅馬帝國。當時的東羅馬帝國皇帝狄奧多西二世 (Theodosius II)懾於匈奴的聲勢,每年向匈奴進貢金幣三百五十鎊,而且封路阿為上將軍。 幾年之後,又向東羅馬帝國都城君士坦丁堡 (Constantinople,今土耳其境內的伊斯坦堡) 進攻,東羅馬朝廷的眾臣向皇帝建議引渡逃犯及邊區等協定。狄奧多西二世便遣使向路阿交涉,希望能得到一個比較和平的解決方式。西元四三四年 (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一年),當東羅馬使者到達北匈奴王帳時,路阿已經駕崩了,由他的姪子伯勒達跟阿提拉共同統治匈奴,於是匈奴藉口現在是二個國王在位,所以每年進貢的金幣也要加倍,也就是說要付七百鎊,並且口氣強硬地說,如果不接受這條件,就只好訴諸武力。東羅馬使者深知狄奧多西二世一心只想求和,縱然受到再大的屈辱也沒有關係,於是就接受了匈奴所提每年進貢七百鎊金幣的條件。 匈奴當時雖然是由兩個人共同執政,但實權操之於足智多謀而又驍勇善戰的阿提拉手中,伯勒達成為一個空有王位但無足輕重的人,也因此歷來文獻幾乎都沒提到他,如果跟赫赫有名的阿提拉相較,就像螢火之對日月。 西元四四四年 (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一年),伯勒達殂,據《世界文明史》推測,是阿提拉下的毒手,於是匈奴正式進入阿提拉統治時代。當時阿提拉王朝統治多瑙河以北,自頓河到萊茵河的廣大地區,包括今天的匈牙利、羅馬尼亞、捷克、波蘭跟俄羅斯的一大部分,疆域之大,不讓鮮卑拓跋氏的北魏專美於東方,如果以當年的世界強權而言,超級強國大概只有匈奴跟北魏兩個了,東、西羅馬跟中國的南朝宋,都不能相比。 阿提拉和當時其他游牧民族征服者有很大的區別,阿提拉善於運用謀略,更甚於運用武力。匈奴族原為多神的泛靈信仰,就是一般文獻所說的薩滿教,阿提拉運用族人的信仰,將他的君權統治神格化,而且有意讓他的殘酷手段向外傳播,使未來的敵人心驚膽戰,為下一次戰爭奠定下勝利基礎,可以說是善於操弄心理戰跟宣傳戰。所以白種的日耳曼民族把阿提拉跟匈奴人稱之為「上帝之鞭」或「上帝的災害」,對他的善於運籌帷幄感到恐懼萬分。 西元四四七年 (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四年), 匈奴攻進色雷斯 (Thrace,今保加利亞、希臘、土耳其交界處)、塞沙利 (Thessaly,今希臘中北部) 及塞西亞 (Scythians,即南俄草原) 時,洗劫七千多座城市,擄獲好幾千人以之為奴隸,並且把擄來的婦女分配給匈奴士兵為妻。從此在歐洲展開幾個世代的民族混合。可以斷言今天歐洲人中擁有匈奴血胤的所在多有,有許多匈牙利人更以自己擁有匈奴血統為榮,純粹的匈奴人也因此而消失了。這情形跟鮮卑族拓跋氏的北魏一樣,雖然統治北中國一百多年,到了隋、唐之後,連鮮卑這個名詞都消失,更不用說純粹的鮮卑人了。 西元四四八年 (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五年),阿提拉更以極大的聲望逼迫東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二世簽訂屈辱的條件, 把每年貢金從七百鎊提高二千一百鎊, 並且立刻要支付積欠的六百鎊。為了支付這筆龐大的貢金, 東羅馬帝國國庫因之空虛, 財政陷入破產危機, 只得擴大徵稅, 很多東羅馬貴族將妻女的首飾變賣, 以供進貢之用。東羅馬帝國對匈奴的進貢感到難以應付, 但是在匈奴強大武力威脅下, 又不敢不付。在這進退兩難之時, 竟然異想天開, 派了刺客冒充使者, 進謁阿提拉, 想伺機暗殺阿提拉, 認為只要阿提拉一死, 就可以賴債不付了, 只是這項暗殺計畫被阿提拉識破了。這下狄奧多西二世惶惶然向阿提拉認罪, 請求赦免, 並且付上為數極多的賠償金, 阿提拉才赦免了狄奧多西二世...... <全文詳見: 匈奴帝國 - 「上帝之鞭」阿提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