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花 ——读书会12月读书分享活动,主题:魔幻2020 终于,在经历了整整十个月的线上讲座后,读书会在12月再次举行了线下聚会。 也许是因为今年过得太寂寞,大家都想出来面对面见见老朋友,报名帖一开,十几个席位瞬间秒光。我运气还算不错,居然报上了最后一个名额。 也许是因为今年过得太压抑,向来计划严谨的群主居然也放飞了,本次主题是free style,分享什么都行。 虽说分享什么都行,但毕竟是2020最后一场也是久违了的一次线下聚会,大家谈及的书/电影基本还是围绕着2020展开。 我思来想去,纠结了半天,还是带了本佛学书籍《般若花》。 疫情带来的一大转变,是我们的生活方式的转变。疫情前,名校/升迁/包包都可能是我们奋斗的目标;疫情后,在家的时间多了,跟家人的关系更紧密了,对内心和自我的探索和思考也更深入了。 在这种时刻,有什么比哲学/宗教类的书籍更能抚慰人心呢? 但在公开场合(哪怕只有十几个人),谈论宗教也是一件危险的事。按统计数据,在场至少一半是无神论者,另外一小半中,基督教拥有最广泛的信众,伊斯兰教由于家族和血缘的传承而有很好的群众基础。佛教有什么呢?在经历了众所周知的几十年社会变革后,传承已渺不可寻。虽然场所众多,但某些场馆貌似日进斗金的经营模式和不为外界所知的财务状况,让不少想信的人心存疑虑。因此谈论佛学,跟谈论中医一般,往往一开口就能在群里引发一顿“砖头”。 但我真的太喜爱这本书了,虽然诸多纠结,也深怕冒犯到他人,还是想介绍一下这本书。 ——————这是废话连篇后终于开始正文的分割线—————— 《般若花》严格来说,是一名叫做徐恒志的居士的学佛笔记。 书中有一笔带过,徐居士年轻时,适逢抗战,曾随厂迁往重庆。可见作者是我们爷爷那一辈儿的人,若还在世,该有一百多岁了。 此书不是法律意义上的出版物,因为没有刊号,虽由上海佛学书局出版,但刊号是“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内部资料准印证(**)第**号。网上买不到,新华书店未必有,但江浙一带寺庙里的“佛学流通处”常常可以看到。 书里收录了徐居士历年来的讲稿和书简二十篇。包括了: 1、学佛的入门知识,比如“学佛随笔”、“学佛是怎么一回事”、“怎样实践佛法”、“静坐入门”、“略述修禅次第”等; 2、给某些佛经再版(或白话版)写的序,如“《六祖坛经白话译义》序”、“《维摩诘所说经对照译白》序”等; 3、一些演讲稿,如“‘三无漏学’略讲”、“净宗讲话”等; 4、对其他学佛者提出的问题的解答。从370页到426页,每一段都是“答**地**居士”然后简述一段作者自己的佛教理论经义的看法,篇幅虽短,但颇多精彩之处。 5、书末附录了作者自述的《我的学佛因缘》和作者的诗作《幻斋诗存》。 从第一次看到这本书,至今已有十几年了。它伴我度过无数个无眠的夜晚,至今仍是我最爱的床头读物。 书跟人,其实也讲究缘分的。也曾因这本书,萌发了对于佛学的兴趣,但寻寻觅觅,却再也没有遇到另一本同样打动我的宗教书籍。 书店里和寺庙里见过的佛学书籍,要么太过简单,通篇劝人“行善”、“放下”、“信仰”;要么就是那些经论,即使有白话注释,读起来总觉得距离我们现代生活是那么遥远。 而《般若花》是如此与众不同。作者的知识储备应该很大,书里随便一小段,都值得细细琢磨一番,偏又是白话写成,读来毫无生涩感。 ———————以下是再次免责申明(qiu sheng yu)的分割线—————— 但不管怎么说,带这本书去读书会还是有些不合适。 之前几位同学分享了一些一些爱/电影/电视剧,氛围又甜又暖,我的发言让气氛再次变得有些沉重。另外可能也让在座的其他宗教的信徒有所不适。 略悔。 我记得有一天,闲在家中坐,忽闻敲门声。 原来是一老一少两位西人前来传教,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信基督。 我很客气地对她们说,非常感谢你们能来,这么热的天,辛苦了。不过我是佛教徒。如果以后我的小孩选择信基督,那她们可以向你们学习。 她们也并不以为意。非但没有继续宣传基督教。反而说,有信仰就行,信仰让我们的心有所依托。 科学是真,宗教是善,艺术是美。 信什么教没关系,不信教相信科学自然也ok。 在此乱涂几笔,一来实在是太过喜欢这本书,二来也是深感找到一本适合自己的宗教书其实不容易,与需要的人分享。 Ps:大家有什么心仪的宗教类书籍,或是自己信某教的经验,欢迎在下面跟帖,不拘于佛学,谢谢。 但请切勿评论各个宗教的优劣什么的,拜托拜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