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新足迹 门户 体育世界 查看内容

自行车单车选购的一些分享(适合新手)

2020-12-8 23:54| 发布者: YANGWILL | 查看: 102394| 原文链接

看了一下论坛里还没有一篇比较全面的关于自行车选购的指导文章,所以小弟我就厚着脸皮整理了一些适合新手的经验知识。
在此说明一声,以下内容适合新手,对于老司机和已经自己组装车的大神们就肯定略显平庸了。

希望借此大家能讨论交流一下,说的不对的地方,还望各路大神多指点指点。

内容大纲:
1楼:基本知识讲解
2楼:车身部件讲解
3楼:各种车型介绍
4楼:儿童车选购
5楼: 装备与配件
9楼:车载自行车架


-----------------------------------------------------------------------------------------------------------------------------------



【一:什么类型的车】
没有什么最快最强大的车,只有更适合自己的!要根据自己的使用方式和路况来决定什么类型的车。
Speed is not the top priority, it is fun.

在选车之前,最最最重要是先想清楚自己未来的骑行环境/路况 和 骑行方式!
一上来第一句就直接问选什么车比较好,能直接给你确定的答案的基本都不靠谱。



使用方式:通勤,休闲,运动,竞技;

路况:沥青水泥路面-->非铺装道路-->碎石泥路-->山路烂泥路面-->崎岖的山地路况;

简单来说前者路况好 适合轮胎窄+车架硬的车;后者路况差 适合轮胎宽+有避震的车架。
还要考虑坡度和距离长远,车子运输方面的因素;

自行车类型一般分为:
1、        Road Bike 公路自行车
2、        Mountain Bike (MTB) 山地车 (Hardtail & Dual-Suspension)
3、        Hybrid & Commuter (处于前两者之间)
4、        Folding折叠车
5、        E-bike 电助力车
(其他铁三,BMX,Fixie属于比较小众的运动类型,新手避开就好,也可请各位大佬后期补充)

所以简单分类归纳的话:
1、  市区近郊的短距离的通勤,选Flat bar Road或者Commuter;
2、        沥青铺装路面,选 Road Bike (Drop-Bar / Flat-Bar);
3、        非铺装道路/碎石路面 light off-road,选Hybrid, 和某些Road (Flat-Bar or Gravel or Endurance) & MTB(XC);
4、        烂路山路 选Hardtail MTB,路况崎岖严峻,选Dual-Suspension MTB;
5、        运输和储存有局限性的,选Folding折叠车;
6、        老年人和对长距离骑行没信心的,选E-Bike;
(更详细的分类在楼下补充说明)

很多山地车看着就壮实霸气,公路车就很速度动感,但其实这两个类型很多都带有较强的运动元素,日常使用有着一定的局限性。
所以,如果只是日常通勤或者公园休闲骑的,个人会推荐平把的公路车Flat Bar Road,想需要适应更多路况的推荐Hybrid;
如果想兼顾速度和舒适性,那就选Gravel Bike或者Endurance Road Bike;
如果经常会走些山路烂路的可以选带前避震Hybrid或者Hardtail MTB,最好是前叉避震fork suspension带锁死lockout的,这样不同地形的适应性更强。

公路车不一定只能走在马路上,山地车也不一定只能跑山;这些终归要看个人骑行技术和习惯;我见过不少MTB Trail山路里有人骑着最硬朗的Road Bike跳来拐去的;也有不少骑着Full-Suspension MTB却从来不敢去走任何烂路的。
Ride what you can and don’t stress what you cannot.

然后过了一段时间,慢慢地你会发现很难找到一辆适用于所有路况的自行车,所以预算充裕的话我个人建议买两辆或者以上不同的自行车,其他不足的地方还能用技术和体力来补足。

也因此,自组装单车对于新手不大合适,除非你有一个无微不至的贴心的玩家朋友带着你慢慢选,不然在不完全了解最终个人喜好和使用环境的情况下,真不宜直接到店里让人给你折腾半天组装一辆车。(而且整车的零件之间的搭配也会比较少出现不协调感)

通勤&山地车:很多人会选择山地车作为城市通勤用途,虽然未必合适,但也有一定的原因:
一,入门山地车的价格本身就比入门公路车便宜,而且入门山地车的设计方向就是用作通勤和短距离休闲骑的,不是用作越野的;
二,山地车虽然比公路车重了些,但避震还是会让人感觉舒适不少,虽说城市环境中一般用不上,可以说是 坐的舒适和骑的轻快 两者各有所需;
三,不少人对Hybrid Bike混合自行车的了解比较少,还只认识山地车和公路车和传统自行车。


【二:预算和档次】
个人经济能力+热爱程度+理性消费是很重要的因素。

性价比:很多新手会特别在意“性价比”,但性价比这事本身就很不客观的,更多时候会成为新手的一个“坑”;所以更重要的是挑选合适自己使用的车型,先把性价比这事放后一点考虑。

作为通勤和短距离休闲骑的自行车一般都不贵,但以运动为目的的车的价格就会大幅度地提高了;

越贵的车普遍骑行起来肯定会更舒服,速度更快,能走越远的距离。 但顶级的车普遍有着某些特殊定位和需要,不是每个人都适合的。所以基本到了一定程度的都开始自己组装+改装车了。
但比起车况更重要的还是个人技术和体力。就等于说多花几百几千的买个超轻车架,效果还不如自己把腿练粗 + 体重减个2-3kg 来得直接。

不同类型的车子的价格区间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同是大品牌的入门级别的
Flat-Bar Road Bike和Hardtail MTB在$1000以下;
Drop-Bar Road Bike在$2000以内;
Dual-Suspension MTB一般要$2000以上。
(所以好些老外会觉得千刀以上才算自行车,几百块的都属于玩具……)

选车子一般就看车架设计和各种零件配置,自行车店的组装技术一般差别不大(差别主要是服务态度)。其实澳洲自行车市场还算比较成熟,基本是一分价钱一分货,不用太纠结配置性价比的事;但每个品牌车型的侧重点不一样,所以贵的不一定就是好的,还是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个人感觉$2000以下,同样类型的车在几大品牌之间的质量差别不算大。所以比较傻瓜的方式就是可以在大品牌里根据预算和类型和外观来选车,然后最重要还是要骑上去试过觉得合适。

如果从配置的性价比的角度来看,个人认为同样是大品牌的车:
从几百$ 到$1000+ 会有“较多”的提升;
从$1000+ 到$2000~3000 会有“不少”的提升;
从 $3000+ 到 $5000+ 也会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再往上就逐渐没那么明显了,或者就更个性化的需求了。

不过同样预算下,不同车子肯定会有某些是车架好一点,某些就是零件配置好一点。不过选一个好一点的车架可以为以后的零件升级留有更多空间。
就比如同样是MTB山地车,Dual-Suspension的车架更贵,同样预算下只能配差一点的零件,而Hardtail就能有更好的零件配置。

但是后期升级可能会变成无底洞,所以如果计划认真玩车的话,购车时建议尽量选配置稍高一点的,之后只需要升级些小配件;
比如山地车选个装有较好一点的前叉+Deore级别变速器和刹车;公路车选碳纤车架+105级别变速器;有些原厂碳纤轮组虽然不及其他大品牌的质量那么厉害,但胜在性价比高;

还有就是一定要留一部分预算出来买其他车身配件和人身装备,这个费用也可以是无底洞,有时候可能会比车还贵。

另外,对于没预算的土豪们,一开始就直接到品牌车店里挑选最顶级那辆车有时候也未必就是最好的选择。顶级的自行车,肯定是非常注重运动性能,从而某程度上很难兼顾舒适性和耐用度,而且不同品牌的高端车款的调性差异也很明显,所以也容易挑到不适合自己的车。
所以如果真不差钱还不如多买两三款不同类型的车子先折腾一番,各种领域的骑友都交流一下,这样会更有乐趣。
或者直接上好的E-Bike,这样起码买车后出现不怎么骑的机率会少很多。
同理如果预算充裕+想玩山地的推荐考虑E-MTB。
(btw,壕自行车真的很容易被偷被抢)


【三:品牌】

预算较充足尽量还是选一些大品牌,Giant, Trek, Cannondale, Specialized 是全球销量最高的4大品牌,其中Giant的价格会相对便宜一点点。还有Scott, BMC, Focus, Merida, Avanti, Norco之类也是全球销量大品牌,高端个性和竞技级别的又有另一种梯队了。

中低端的车在各品牌之间差异不算大,虽说品牌的背景决定了其文化,像欧洲每年有很多公路比赛,所以有着更多偏重在公路车的轻量化和空动力学上的公路车品牌;北美的山地骑行环境条件更多,所以有着更多硬核MTB品牌。
比如近几年比较流行的Gravel Bike,北美品牌就普遍做的比欧洲品牌出色,就是因为欧洲柏油路面较多,北美砾石沙土乡村路较多。
不过对于前几大品牌大厂来说就没这么多说法了,各种车款基本通杀。

其中Giant和Merida(捷安特,美利达)都是台湾品牌(大陆生产),在各大环赛都得过不少奖项,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各大品牌的代工制作厂(Merida还"顺便"控股了Specialized),所以质量肯定是在线的。
(btw,Merida在99bikes里的价格还是蛮有优势的)

其次喜德盛XDS也是较早进入澳洲市场的过程品牌,是台湾Giant和Merida的供货和生产商(包括某些车架),不过XDS的高端系列需要自己从国内运(同理中国品牌汽车进入澳洲市场只允许进低配车)。另外还有UCC, JAVA, QUICK快客 和 TRINX千里达;高端品牌有SEKA和瑞豹PARDUS,价格已经跟Giant差不多了。
一般自行车店里卖的品牌质量都不会太差,所以如果到自行车店里选的品牌一般都比较少顾虑。

凤凰永久飞鸽这老三样情怀品牌,主要是长期的贴牌运营模式使得其质量的不稳定,给人一种多年不思进取的感觉,也错过了几次转型的机会,只能一直在低端区域游走。换个角度来讲,虽说也有做出口,但都是出口到南美和非洲市场,欧美市场基本进不去。

迪卡侬的车虽说也一般般,但人家(Van Rysel) 还是有些大品牌水平的技术标准和生产流程,是经过长期调整校准出来的产品,好歹也能偶尔上些国际赛事。



【四:购买途径】
首先个人不是很推荐Kmart, BigW, Target这类Department Stores的自行车,类似的价钱还不如上gumtree淘些品牌二手车的质量都不会比前者差的;预算允许尽量到专门的自行车店里选购;

预算有限+不想麻烦,迪卡侬Decathlon的车还是可以推荐的,不少车款性价比不错,中国和澳洲的质量反馈都不错;但也不是说所有款式都很好,还是须要跟其他大品牌的同类型车款比较一下再做抉择。同时注意如果是钢制车架的话,那质量不会比department store的车好多少。
类似价格的也可以看看Reid和自行车店的一些入门品牌,很多运动用品和户外用品店(如Rebel Sport, Anaconda)虽然也有卖,但都没有像迪卡侬那样有专门的自行车技工团队而已。

线上购买和淘宝的车到手后需要自己组装和调节,一开始都没什么大问题的,但磨合一段时间后就会不断有各种需要调整地方出现了,不过绝大部分的上youtube学习两下之后就能自己动手解决的。
不想麻烦的话,这时候自行车店的售后服务就显得很有优势了,一般车店卖车都会送首年一两次Services的。

从国内海运过来,从价钱成本来说,中端车款还可以,低端的加上运费都跟本地差不多了,高端车款的价格和本地没什么差别,而且高端车的保修保养更为重要。国内车款的配件在这边的单车店做保养维修有时候也是会有各种水土不服的情况。
不过好处就是有些车款这边很难买到的国内倒是有很多,比如XDS和Trinx的高端车款(就跟长城哈弗的高配汽车不给进澳洲市场的道理一样),还有各种折叠车(三段折叠和29寸折叠车这边都是极少的),和各种各样的电助力车。

自行车专卖店最大的好处是可以亲身试车和各种调试,有经验的店员能根据你的个人情况帮你选车和进行车子的调配(不过疫情之后就未必有那么好服务了),有些自行车店还能让你把车子骑到街上去转悠几圈,虽说某些长时间长距离的问题还是未必能试出来,但起码更容易找到适合自己骑行感觉的车子。

对于新手和修车技术还不是很熟的童鞋们,还是在自行车店里买比较好,毕竟售后保养和维修还是蛮重要的。而且就像买组装电脑一样,哪些你觉得需要升级的配件还能直接购买然后让店员给你装上去。
至于哪家店比较好这事没个准,google一下自己附近的店都去逛逛吧,重点还是要货比三家。

二手车的话,跟二手汽车一样,最好自身具备一些相关知识和经验,能判断出是否适合自己的身体和使用习惯。
每个人的使用与保养方式和频率都是不一样的,外在的配件的损耗(前后变速齿盘,链条,轮组轮胎之类),这些零件更换成本也要计算在购车预算里。但是车架的很多内在的损伤几乎是看不出的 也是很难估测的(特别是碳纤部件)。


【五:尺寸】
选择自行车最最最重要的就是尺寸。这事不能将就,不合适的尺寸不但会造成不舒适,骑行姿势和用力方式不对,长时间还可能会导致运动伤害。
(成人车是根据车架尺寸区分,儿童车是根据轮毂尺寸区分的。)

山地车的车架构造比较大和长,骑行姿势比较直立,在山地骑行中很多时候是要站立和屁股离开座垫和重心前后偏移的,所以各尺寸适合的身高范围比较大,尺寸差一点关系也不算大;
但公路车绝大部分时间是坐在座垫上而且姿势比较固定,所以尺寸选择一定要多仔细慎重,也因此很多车店都推荐做一个简单的Sizing或者Fitting;

每个品牌每个型号的车都会给出相对应的身高胯高臂长,但绝大部分品牌的尺寸都是按照西方人的身材比例去设计的。而且有些车型偏速度激进,有些偏稳定舒适,骑行感觉各有不同;
虽说不少自行车店也能给你测量然后推荐相应尺寸,也不排除有些不专业的店员想强推一辆尺寸未必合适你的车,所以终归还是要自己亲自骑上去试过才感觉到是否合适,需要更多地相信自己的感觉 多于他人的评价(包括网上各种评测)。
因此一定要多跑几家店 多试几辆车和尺寸,找到舒适的尺寸;

比如某个品牌你适合L号,但另一个品牌你可能适合S号,这都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的。
而且即使你是标准M号的身高胯高,但有可能S号和L号你都能骑;这种情况下,偏小一号的可能会有更好的灵活性操控性 或者是很拘束,偏大一号的可能会有更好的延伸性和舒适性 或者是 拉伸过度。
所以这个时候就更需要你亲身试过才知道哪个更适合自己,不过车店也可以通过细节调整达到更舒适的状态,比如更换STEM,调节座椅坐杆,脚踏曲柄,轮毂等之类。但任何的弥补都有极限的,从一开始就选对车架的尺寸就很重要。

所以针对公路车买家,某些大型车店或者品牌专卖店就会配有专门做fitting用的设备,你只需要骑在上面一直踩,店员一直调节,最后各个部位都调试出一个最适合你的尺寸和角度。有时候这些fitting调节的差别就只是1-2cm而已,但长时间骑行下来的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但是,新手第一次买车,除非店家免费赠送,否则不建议额外花钱做一次Fitting。首先Fitting的结果会一直改变,新手还没有养成一定的骑行姿势和习惯之前,做Fitting的意义不大。建议让店家做个简单的测量Sizing,然后先骑一段时间再做Fitting(但不排除某些店员会强行推销不合适的尺寸和过多的fitting服务)。其次可以考虑到一些专业的Fitting机构或者诊所去做。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