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新足迹 门户 兴趣爱好 查看内容

浅谈对美术学习的一点认识和想法

2020-4-12 22:20| 发布者: julieli | 查看: 4902| 原文链接

第一次正式发帖,个人意见,不喜勿喷,但是欢迎交流

作为一名美术老师,在澳洲遇到了好多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家长,不同的老师。我有很多想说的话,想分享的内容,正好趁着现在封在家里,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学习美术的优点和益处我就不在这里阐述了,大家的感觉也都不同,见仁见智了。我主要想谈谈以下几点:

1.        学习美术的初衷是什么?
我非常理解很多家长送孩子去学习美术的初衷并不是想今后让孩子成为一名画家或者从事专业美术行业的。有些是想学会一技之长,今后考奖学金的时候有一定优势;有些是想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培养孩子的耐性;有些则是想让孩子找到一些喜欢的事情,在今后遇到烦心事时能用来自我调节情绪或者放松心情。每个家长的初衷都不同。但是作为一名美术老师,我觉得让孩子享受美术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艺术是一件自我愉悦的事情,不仅画画,包括音乐,舞蹈等各种艺术形式都能让人沉浸其中,得到自我放松。如果让孩子每次来上课,就感觉像大人去上班一样的痛苦,那是没有办法坚持下去的。学习艺术,天赋自然重要,但是不是有天赋的人才能享受艺术的。好多家长也说,我们家都没有艺术细胞的,孩子就没必要去学美术了。其实当孩子还在孩童阶段就知道用涂鸦来表达他眼中的世界的时候,那就是他用心在感知这个世界,在享受艺术这件事情带给他的快乐。如果孩子愿意去学习画,自然是件锦上添花的事情,好的老师会给不同年纪的孩子设置符合他们年龄生理心理发展阶段的课程,提供一个更大的平台,接触各种艺术表现形式。通过专业的学习和专业老师的教学,水平自然可以得到很大的提升。但是如果孩子就喜欢无拘无束地自己在家画,也是一件何乐而不为的事情。如果大一些了,ta想去学画画了,再送也不迟。不用逼着孩子去做一件特别让他觉得痛苦的事情。我们家长能做的就是给他提供纸笔,让他尽情挥洒。

2.        孩子的心理发展阶段:
从3,4岁到6,7岁,儿童绘画的兴趣是自然增长的,并不需要成年人给与很多技术的指导来推动他们的发展。只要保持他们的兴趣,就足以鼓励他们用绘画来表达。“如何维持表达的愿望,如何自信地用绘画表达”这两个因素是真正的引擎。如果当出现你的孩子不敢表达自己,不敢下笔,或者老师/家长不画,自己就不敢画的情况,那就需要查一查为啥这两个引擎会熄火,是受到了哪些不利因素。

到了8岁左右,儿童的艺术成才就不能只依赖他们天生的表达兴趣了。要想让孩子能够继续画下去,就要添加新的引擎-审美和绘画技术。这个年龄的孩子审美意识已经开始萌芽,对作品好坏有了更深的认知,也由此对绘画技巧有了新的要求,而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儿童画了。这两个新的引擎需要成人更积极地参与,提供指导性地帮助。儿童的绘画表达在8岁左右开始递减,如果这个时候有教育的介入,抓住这个关键时期并给予正确的正向积极的影响,那他们的绘画潜能就会全面激发,结出丰硕的果实。

所以我们在教学时是以8岁为一个分界线,8岁以下的孩子我们更专注于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尤其是我们做的创意美术,在对幼儿的教学中,重点在于“创意”而不是“美术”。美术仅仅是激发孩子创造力、想象力的一个载体。通过各种媒介,可以带给孩子更大的发挥空间,让孩子天马行空,任意挥洒。8岁之后的孩子,课程的系统性就特别重要。基础课用来解决观察和技术,拓展课促进表达,提升审美和想象力,创作课则是把技术、艺术和表达结合起来。从而让孩子的绘画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决定学习一门课程,之前是由孩子的兴趣决定,决定之后还是靠家长的坚持。有些家长会因为各种原因缺席很多课,这样学习效果其实非常不好。钱花了,学习效果也看不到。首先没有了课程的连贯性,老师讲解的内容断断续续吸收,只能学到一点皮毛,没有办法巩固。我们都知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的道理,久了不画,手自然就生疏了,每次上课对孩子来说都是一个新的开始,所以不能怪孩子学的不认真,老师教的不好,要从自身找原因。其次就是没有让孩子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觉得学习是可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对他们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是很不利的。以后不管学习什么科目,持之以恒才是重中之重。

3.        孩子的画应该如何欣赏?
很多家长让孩子画画,其实都在无意识地追求画面效果。画面效果当然重要,他是让观众进行评论的一个重要标准。但是对于低幼儿来说,画面效果并不能用来作为评判孩子绘画好坏的标准。

孩子的画其实是他们自我表达的最直接的方式。越小的孩子他们的绘画技法毕竟十分有限,有些连直线曲线都画不好,那如何看他是否认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呢?那就是要用听的。即使同一个主题,每个孩子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每幅画最主要是要看画面中包含了多少孩子自己的想法。倘若将别人的想法强加于孩子,孩子也并不能从他的心里认同和感受。我们应当鼓励孩子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想法和创造,让孩子敢想,敢于表现,这才是学前最重要的问题。

听到很多新来的孩子说的最多一句话就是“老师,我不会”。因为有时大人干预太多了,很多孩子首先从心里有了畏难情绪或者自我否定的意识,这都是教育的盲点。教育的重点就是要让孩子建立自信心。

经过思考和想象,孩子们用自己的脑和手一起完成了一幅幅独一无二的作品。笔法仍然稚嫩,色彩虽然有时比较凌乱,但是孩子的想法和理解都包含在了这一张小小的画上。作为老师,我们要引导和讲解,而作为家长,更多的是聆听和鼓励。越小的孩子的画,越是要用听的,看看他们受否会开动他们小小的脑袋进行天马行空的思考,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只要是他们认真完成的作品,我们先不要急着去用“像”与“不像”,或者我们大人传统意义上的“好看“与”不好看“来评判她们的画作,而是要听他们画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画。社会今后需要的是有灵魂的艺术家而不是一个个技法熟练的画匠。

(如果大家对话题感兴趣,我明天继续哈)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