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新足迹 门户 心情感悟 查看内容

纪念我的父亲

2020-2-21 17:52| 发布者: stevenwu73 | 查看: 13788| 原文链接

我的父亲武成义于2020年2月18日凌晨在北京松堂关怀医院去世,享年76岁,他1944年出生于内蒙古莎拉旗,虽然身份证上有具体的出生日期是12月某日,但据他说真实生日不确定了,因为那个时候也没有出生证之类,用的是农历,生日全凭父母的记忆。所以身份证的生日只是在后来申请身份证时大致填写的。我父亲家前几辈是从山西迁徙到内蒙古莎拉旗后立足的,但我的亲爷爷在我父亲很小的时候,大约4,5岁的时候因病去世了,后来我奶奶因为要拉扯我父亲和姑姑两个孩子又嫁了我继爷爷。所以我父亲是在这样一个有童年创伤的家庭长大的,但这种情况在那个年代也比较普遍,整个国家和民族都处于颠沛动荡之中,百姓能求得平安活着就是万幸了。但这样的家庭经历我相信对于我父亲如何和继父相处,以及后来如何学习做父亲应该还是有些影响。

他天资比较聪明学习不错,高中毕业后的高考中实际上考过了大学录取线(但他并不知道),但是因为政审没有通过的原因没有被录取,而上了中专财会学校。在那个时代能考取大学是非常难的,如果当时上了大学那我父亲个人的命运应该会有巨大的变化。至于没有考取大学的原因,我父亲当时并不清楚,直到退休后,管理人士档案的人员,允许他看自己的档案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对这件事情我父亲很郁闷,因为知道真相但人生已经没有任何可改变的可能。那个时代以来形成的邪恶的档案管理制度,比所谓的种族歧视、民族歧视要更残忍。

父亲手比较巧,会打木工家具,那个时代人们收入很低,所以家家都逼着自力更生用双手努力让自己生活更好一点。当时家里的沙发,茶几都是父亲做的。家里也有全套的木工工具,锯子,刨子,凿子。那时候的家具是正经的纯木家具,卯榫结构,用胶粘的。加工难度其实比现代家具工艺要难不少。我也在父亲打家具的时候跟着玩玩那些加工工具,只是懂得基本使用,但是技巧不行,过去的木工家具工具使用是需要相当的练习的,比如用手锯把长的木头锯直那就要经过相当的练习才能达到的,不像现在电动的台锯,把尺寸定好,电源一开,一推就分毫不差。这也反映了现代工艺所带来的效率的提高。

他还会无线电制作,做个简单的如矿石收音机,复杂的如短波收音机,在那个时候家庭拥有短波收音机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很可能被举报为偷听敌台,所以后来自己把收音机销毁了。那时候因为没有什么娱乐的东西,男士学习无线电制作就和现在男士打Dota电竞感觉类似,是一件时尚的事情,在街头地摊卖杂志之中,“无线电”杂志是和“故事会”一样热门的刊物。我看着父亲装配也跟着看会了电子焊接,认识了常见电子元器件,后来还在中学的无线电制作比赛里得了奖。

他还会裁剪缝纫衣服,据说还会织毛衣,但织毛衣我没有印象了。裁剪衣服是记得的,那时候工业品缺乏,钱也很少,一般家庭最多过年时才会买一身新衣服。如果买布料自己缝纫能节约不少钱。所以家家都努力置办缝纫机,也是结婚的几大件之一。那时的缝纫机动力是靠踩动踏板由皮带带动缝纫机转动的,踩踏板也有节奏和技巧,否则可能会倒转。我印象中父亲一开始的裁剪技术并不过硬。做的裤子,因为裆部的裁剪形状问题,在蹲下的时候会崩开。所以我有个印象,做完新裤子试穿时第一就是要试试蹲下站起看看能不能通过考验。

父亲还会理发,虽然我觉得手艺一般,上高中前我的头发大部分时候都是在家里理的,虽然和专业理发店有差距,但是也省去了去理发店排队等候的时间。上高中后我因不满于父亲理的发型,而且那时候允许个体理发馆的出现,所以在外面理发变得很方便了,我就不让父亲理了。但那老式的手工推子还保留下来了。5年前移居澳洲,这里人工很贵,我对发型又没有多高的要求,所以我自然而然想到买个电动推子自己剪。因为现在技术的发展,电动推子很省力,而且有控制剪发长度的附件,所以不需要练习也能剪出来还过得去的发型。算笔账的话五年下来节约了客观的费用和时间。


我父亲才艺也不错,会拉二胡,吹口琴,笛子和箫。但因为没有这样的活动团体,生活中也没有人欣赏他这些才艺,所以我记事时就很少玩这些了,只是在我翻出来这些乐器,好奇让我父亲示范一下时,他才弹弄几下。

在文艺方面,我父亲还爱照相,自己冲洗胶卷和照片。那是因为当时各个单位里为了宣传都有兼职的通讯员去拍一些领导工作或者歌颂成绩的照片,通讯员就可以借用单位摄影和暗房设备。那时用的相机是海鸥的单反,还有一种后来淘汰的120双镜头的相机。那时候相机相对人们收入是很昂贵的设备,大部分人家里都没有相机。这么说来我父亲也算是最早的单反玩家,因为有这个便利,给家人留下了不少照片。这个便利对我的影响一部分是对单反没有神秘感,所以后来市面上开始有了负担的起的数码单反之后也没有玩的冲动,因为小时候就跟着摆弄这些,包括在自家储藏室改造的暗房里面冲洗放大黑白照片之类,在红灯下,相纸曝光后先放入显影剂的盘子里看影像慢慢出现,感觉层次合适时再放到定影剂盘子里阻止进一步化学反应,也是我童年记忆一部分。一个负面影响是,我后来因此不喜欢被拍照,比如去旅游时非常不喜欢拍到此一游照片。因为童年经常被当作父亲的模特,那时候拍一张照片很珍贵,所以除了专业摄影师,一般人根本不会拍只有景色的照片觉得那是对摄影材料的浪费,一定要把人拍进去才觉得值,所以经常被在花花草草前摆来摆去,对于被拍摄产生了反感。

他工作于一个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事业单位,工作大部分时间不忙,他不擅与人交际,升迁无望,把剩余的热情用作研究小学和中学数学。我和我姐姐的数学小时候就是父亲来辅导的,从做应用题来引发对数学的兴趣。我想应该还是为我后来在理化方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后来做爷爷后又执着的培养孙子对数学的兴趣,即使后来不在一个国家生活了, 也每周通过微信和孙子算题,直到临终前一个月。我儿子基本没上过任何奥数培训班和补习班,但在北京读小学时获得过几次希望杯数学竞赛名次,来澳洲后也得过几次奥赛奖牌,并考取了2020年澳洲物理奥林匹克竞赛国家集训队。这些成绩应该和他爷爷的引导分不开。

父亲做饭拿手的三样面食:莜面,豆角焖面和馅饼。我女儿吃饭饭量不佳而且特别挑剔,但是奇怪的是她对焖面非常喜欢,昨晚我试着做了焖面,她大呼Yummy,并且第二天中午还要求带这个作为午餐。不知道这种口味的喜欢是不是有血缘的传承在里面,我告诉女儿爷爷做的最好吃,可惜在我这里失传了,今后也吃不到。

回顾过往,我吃惊的发现原来父亲所喜欢的领域,都在不知不觉中在我身上传承了下来,我也做电子制作,做木工,偶尔缝纫,也给儿子和自己理发,喜欢发明改进个小东西,对摄影兴趣一般但是会剪视频发Youtube,有时会弹弹吉他唱唱歌。我坦诚的自评我接触的东西比父亲更现代,工具也更强大,但我手的灵巧程度不及父亲。因为现在设备比之前有巨大的进步,所以所需的技巧要比之前容易多了。澳洲这里有很好的做手工的环境和传统,我父亲如果是成长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里,他的这些爱好应该能进一步得到培养,同时也会丰富他的生活并得到更多的认可。


我父亲也有他自身的局限,我设想从父亲个人的角度来想,我觉得他本可以避免的事情有:

一、没有对自己的健康管理意识。对于老年人应该每年认真体检,而且要注意一些老年多发病的筛查,比如癌症筛查之类。我父母虽非富贵家庭,但是有住房,医保和退休金,经济上是相当宽裕的,对于每年定期体检的费用他们完全可以轻松负担,但他们从来不把这件事情认真对待,只偶尔参加一些最基础的体检。只有在09年我给他们定了一个全面体检套餐,并强制拉到医院去做过一次比较全面的体检,而就这样他们还跳过其中的某些项,可能因为不习惯被检查某些部位。这次病程发展这么迅速,我想之前肯定是已经有迹象,只是不以为然觉得忍忍就过去了,或者说天真的认为过一段自己就能好。他们去年7月份还做过简单的身体检查,10月份还可以出游新疆,说明那时候还没有明显症状。12月底有腰疼但认为是腰椎问题,因为腰疼就没有认真做进一步检查,期望等过一段好一点再去。春节前虽然腰疼痛但还可以在屋内行动,但之后就迅速恶化,发展到不能行动,夜里剧痛无法入睡。从已做的检查来看,高度怀疑是内脏原位癌骨转移到脊椎。从这个病程来看,如果去年体检时项目全面一些那很可能筛查出癌症信号,如果12月身体有明显反应也及时认真就医,也可能还有治疗或者说抑制病程的方案。但这些机会都一一错过了。教训是老年人定期认真体检不可少,身体有症状必须及时就医,不要幻想身体病症可以自愈(对于年轻人可能,对于老年人基本不可能自愈,一定是有需要治疗的病症)。


第二是在生活中没有构建一个平衡的生活目标和生活模式。比如他所喜欢的一些爱好领域因为也不被家人所欣赏,所以他就把自己的世界收缩到了对奥数的研究,和对孙辈的关注之上。以这些为目标并没有问题,但只以这些为目标就有问题了,每个人首先应该爱自己,照料自己的身体和精神,爱自己不是自私。在这个社会中首先把自己的生活安排有序安排好就是对家庭和社会很大的贡献,在此基础上有更多的精力去看护家人亲友更好。而这些必须要当事人自己去做,比如他可以在身边交一些共同兴趣的朋友这样也是一个相互的支持。人除了生理上要吃喝活着,精神上也是有需求的,精神上的满足感也有助于生理上的健康。但这一切需要自己去规划,努力和争取,别人无法确切的知道你的真实需求,也无法准确的满足你。对于晚年生活的一些构想之类,我曾遇到过一个对我父母特别合适的心理咨询师,这个咨询师经验丰富,年龄也接近我父母,而且很幸运的同样是呼和浩特的老乡,这样在交流中自然有亲近感。我也努力带父母去和此咨询师做过交流,但遗憾的是去了两次就不愿意再去了。错失这样一个能重新规划人生的机会。

这方面也是我在父亲过世的事件上唯一感到遗憾的地方。那就是我通过自己多年在心理学方面的学习对于衰老,死亡,人生意义等问题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态度,我也想努力把这些心得传递给父母,虽不求他们有超脱于他们人生阅历的开悟,但总是期待哪怕他们可以接受小小一点的改变那也会给他们的生命品质带来质的变化。因为我看到他们的生命品质并不是受限于金钱物质这些外在条件,束缚他们的主要是思想和见识。并不是说思想的改变可以避免病痛和死亡,而是说思想的改变可以让自己的生命过的更满足和充实,离世的时候更平静。但在这方面我虽然做了不少努力,但基本没有效果。这也是我书写和发布这篇文章的一个目的,希望通过尽量客观如实的记录,以他的经历能对和其他人未来的生活有一点点启发的话,也会让我感到欣慰。


有关于死亡的话题也是我一直来想写但没有契机的一个话题。我觉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于人成长本身来说特别欠缺两大教育:那就是有关于生和死的教育,这在我们所谓传统文化中都是禁忌话题,基本避而不谈:有关于生那就是性教育,有关于死那就是是衰老和死亡的教育。下面我就对于人步入老年需要思考和准备的事情做个罗列,因为也很难系统的整理出来,所以就想到什么说什么:


人到老年需要梳理一下自己日常的习惯,比如饮食习惯,锻炼习惯。看看有哪些不健康的因素,如果可能尽量循序渐进的改进。比如爱吃甜品,爱喝碳酸饮料,爱吃油炸。年轻时或者是因为想要多尝尝,或者是因为代谢快所以这些高糖,高脂,高盐食品或许对你影响没有那么明显,但是中年以后代谢下降,而且该尝的也都尝过了,这些日积月累的习惯开始对你的健康产生明显影响了,可以偶尔出位放肆一下,吃个冰激凌,喝顿大酒,也还无伤大雅,但对于天天日常的行为要特别注意。这种习惯性的行为通过时间积累起来影响巨大的。



对于物质金钱的看法:人到老年对物质的需求实际上是减少了,因为需求少了,清理一下那些一两年用不到的东西,一两年用不到实际上就已经证明了它其实是可有可无的。这些多余的物质的东西放在家里已经不再是享受而变成了负担。对于投资房子,股票资产增值这件事情,除非你在炒股买房过程中能享受到快乐,那样的话作为一个消磨时间的爱好也还可以,如果只是为了资产增值目的,那就算了,你想想你为此花不少精力,即使很幸运的挣了点钱,也不会发大财,你的生活也不会因此有什么根本的变化,而你还天天要承担心情的跌宕起伏。而且说实话大概率是挣不了钱的,因为那些年轻力壮头脑灵活的他们还在里面搏杀呢,他们怎么可能让你轻易的赚到钱。如果有条件可以努力把物质财富变成美好的记忆留在脑子里,这是未来你能带走的,比如去自己感兴趣的地方旅游旅游。   


对于老年人对自己生活的规划,也有人的看法是不要强求,应该顺其自然不用再期待学习和领悟什么。我对这句话持不同观点:我同意成年人有自己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但你在选择的初始自己就要做好准备担起此方式的后果。俗话说:凡人畏果,菩萨畏因。凡人都是对出来的结果感到无法接受,其实收获此果的因可能十年前就种下了,而那时候你还有充分的机会去改变结果。  比如吸烟和癌症有极强的关联性,概率增加很多,但也并不是说抽一根就马上得癌,那就不会有人抽了。所以总有人为了合理化自己的行为,举出山里一个老神仙抽烟喝酒熬夜活到100岁,某某不抽烟不喝酒天天锻炼养生年轻轻就死了。类似的说辞这是在骗自己,就像买彩票一样,每期总存在着有人得大奖,但是你去买彩票期待的投资回报基本为零。对于客观规律你去否认和回避他,总有一天会受其惩罚。我认为人在健康生理,健康心理是有统一标准的,好的生活方式也是有标准的,这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是天然就能掌握的,是需要努力学习。所以即使到了晚年如果持开放的心态去了解和实践这方面的内容会对自身的生活品质有很大的促进。

老了后要去认真了解一下现在不同的养老模式,比如居家养老,退休公寓,或者是养老院。如果有可能去这些机构做做义工是特别好的一个了解的渠道。我在北京和澳洲都在养老院做过义工,这些经历对我帮助很大。我了解到了人老了之后可能面临的困难,以及护理所需要的条件,装备和设备。因为这些都是严肃的科学知识,我们不了解就是对此无知,基于无知你自然不会有客观的结论。比如没有实际护理过失能病人的人想象不出来,如果病人不能自主运动了,你帮他翻个身都是很困难的。更别说要扶着去厕所之类。因为成年人体重在120到140斤,你如果去过健身房就会知道搬动一个140斤的物体需要多大的力气,而且人不是杠铃你没有可以便于抓握的地方,那就更加困难了。而且在拖拽老人胳膊时也容易造成脱臼,或者造成帮助者自己的腰伤。而在养老院有专业的机器可以绑缚老人的腰上来帮助站立移动等等。不了解时以为自己一片孝心可以照顾老人颐养天年,但真处于那种情况我估计练一周都坚持不下去,因为这不是个意愿问题,是超出了人身体的极限。所以早一点去认真了解这些机构的真实情况对于做出合适自身条件的养老方案很有帮助。因为社会发展这么多年现在能提供的不同层次的养老服务和几十年前有巨大区别了,几十年前没有养老院只有面向孤寡老人的敬老院,敬老院的条件确实是比较差的,但现在养老院的条件早已和之前敬老院的条件有天壤之别了,所以第一步用自己的眼睛去了解一下客观真实的情况,万一哪天需要用到,能做出理性的判断。

有空时认真想一想遗嘱,规划一下身后事情,不要等到最后一刻。因为这事情早晚要做,越早做越主动,越晚做越慌乱而且可能没有任何回旋余地了。不会因为你早做这件事情就早来,也不会因为你拒绝考虑就永远不来。我45岁时认真的书写了遗嘱,一开始也有点不知从何下手,但慢慢理出思路把很多具体事情都想清楚后,我的感觉是心理异常的轻松,包括对衰老和死亡的恐惧感都大大减轻,感觉就像是以前你对一个凶猛的动物有远远的畏惧,而你在安全的情况下,慢慢的接近和观察它,发现原来也不过如此。所以早做这些安排让自己的看法更豁达。

对于身后仪式的安排,我个人认为99%的精力和金钱应该放在人还在世的时候,而这其中的99%应该再放在有质量的生命的陪伴中。如果通过ICU设备来勉强维持一个无质量的生命,不如在这个人能清晰交流时花更多时间回顾一下生活中曾经的美好的记忆。我看过多本ICU主任根据多年工作经历写得有关ICU的故事,其中一个清晰的结论是,ICU抢救对于身体比较年轻强壮,但经受意外外界创伤所需要的抢救有意义,因为病人身体条件其实可以,这时候用机器支持一下帮他渡过难关,他能恢复过来。但是对于身体已经衰弱,多脏器功能已经不行了的老人这种抢救其实没有多大意义,只是延缓一下生理死亡过程。而且对病人来说还是很痛苦的经历。所以我的观点是把主要的时间和金钱放在有生命质量的部分,如果失去生命质量那就顺其自然吧。

剪了一个小视频作为对父亲的纪念:
https://youtu.be/BwtjbYpj2Vw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