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新足迹 门户 心情感悟 查看内容

2020自愿隔离日记- 你敢进来吗?

2020-1-30 15:45| 发布者: Pippa | 查看: 56283| 原文链接

没回澳洲的时候不能上谷歌,收取墙外信息极其有限,大部分信息来自本站不支持任何群。最热闹的是华人家长群,每天连番轰炸,抛出的都是微信中文公众号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大字报,无非是给回国度假的家长施压。这种虽远必诛的态度,说真的,我们这群受众心里很不好受。如果可以,我宁愿留在广州共患难不回来了!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昨天早上回到澳洲,收到学校和幼儿园的健康指引。大意是来自武汉和湖北地区的孩子必须在离开中国14天后才能返校,从中国其余地区回归的孩子也建议隔离两周。指引强调,对这部分孩子的建议并不是强制性的。放下行李,第一时间就联系工作单位。单位也发了健康风险指引,精神与澳洲卫生局指引高度一致。单位领导特意与人事部核实,我是不需要隔离的,同时尊重我的意愿,可以选择在家办公两周。老公那边的情况也一样。跟单位同事电话联系感觉如沐春风,跟这几天在华人家长本站不支持任何群得到的感受有天渊之别。感谢单位,我们双职工得以把孩子们留在家里进行自愿隔离。

2003年非典第一次肆虐中国。我当时身在广州。作为经历过03年非典,这次恰好也在广州过年的过来人,我有几个特别深刻的感受:

一,我们中国人的素质确实提高了

03年的时候,我目睹过各种哄抢,经历过刻骨铭心的心理恐慌。当年,只要你咳嗽一声,所有人都会带着敌意的目光立即远离你(估计晚上会用消毒水洗澡)。打计程车去医院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只要一个地方出现疑似病人,整片小区就会被定义为疫区,谈区色变。那时候广州四面楚歌,人们明哲保身,当年那份无助的苍凉至今依然记忆犹新。

这次还是非典。商店出台限购、排队、微信通知等便民服务,市民抢购口罩等必需品明显守秩序了。取消出行、饭局,定金都可以返还。大家行动上重视卫生(戴口罩、定时消毒等),精神上保持淡定。组织捐物去武汉湖北的活动很早就开展起来。大年初一为武汉加油的祝愿刷爆了朋友圈。据我看到的,人们善意的行为大部分都是自发的。日常生活里面必要的互相接触也带着理解和宽容。有人说这是舆论导向使然。也许是的,但导向的结果是正面的积极的,大家为身在囚笼的湖北人民带去一点正能量不是一件好事么?


二,澳洲华人过度的反应

现在,只要你提中国二字,澳洲华人同胞就会自动转换为“疫区”。为什么我要说是澳洲华人呢?因为我从其他途径还没有看到像澳洲华人社区如此激烈的反应。我们工作的单位,学校、幼儿园,机场,主流媒体对疫区的定义暂定于武汉.湖北。但各华人本站不支持任何群、华人论坛,你敢说中国不是疫区试试?我不想展开口水战,只能接受自己从“疫区”来的身份,安安分分在家隔离。

我相信,绝大部分从中国回来的华人不会对政府的隔离建议有异议,也会尽力配合隔离。大家感到不舒服的是表达这个诉求的方式和态度。我感谢对我们回国群众表达理解和包容的网友,是你们让我相信这个社区还有人性和温情。我特别反感那种说隔离没有成本,不上学不是什么大事避重就轻的发言。虽知道,不是所有工作都能说请假就请假,也不是所有家庭都能承受完全没有两周收入的代价。

语言是有力量的。妙语能生花,恶言会伤人。同一个诉求,不同的表达方式背后反映的不仅仅是文化修养还是公民素质和思维的差异。善意可以传播,恶意也能传染。自觉的人自然会凭良心隔离。不自觉的人也不会因为你笔诛口伐而改变决定。然而,污染过的社区文化和论坛风气会像疫症一样扩散侵蚀这片净土。这,真是大家希望看到的吗?

三,我庆幸这里是澳洲

澳洲政府的指引有理有据。公司雇主理性对待。学校校长专程打来电话向我们提供支持并重申不会允许家长对我们区别对待。这些都反映社会的宽容、理解、尊重和人道。对我们来说,精神上的支持和理解比实质性的帮助更重要。即使一些主流媒体借着华人社区的发酵发表种族歧视言论,我们也可以光明正大地提出抗议。

我很好奇:如果回国返澳的华人在本站不支持任何群说一句,我自愿隔离了。有多少家长会问一句,需要我帮忙吗?作为一个妈妈,我最希望的是,当我的孩子隔离结束回归社区和学校的时候不会依旧被人带着歧视、怀疑的目光看待。我不希望我的孩子被人套问回国的日期,我不希望有人暗中要求老师调位换班。我希望要求我们隔离的人们能给予我们多一点尊严和信任,不要再把这个社区分裂成“你们”“我们”。

你,可以做到么?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