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线下读书会,周六下午,参加了一场以辩论为主题的活动。长达四个小时的时间里,与会同学在分享了各自对辩论的理解和渊源之后,经过抽签分成正反两方,进行了一场队员即评委又是规则制定者的辩论。 辩论的话题是:“夫妻之间,吵吵更健康!” 我梳理总结双方观点,大意如下: 正方说: 1. 人无完人,两个出身,个性,历史都不同的人在一起生活,分歧是必然,有情绪是必须的,是人的生理心理决定的,不吵架做不到,大家要宽容,允许情绪自由; 2. “吵吵”是两个人都吵,通过吵,双方都能充分发言,能达到沟通,就像俗话说的,床头吵架床尾和,吵完了亲亲抱抱就和好了,更健康; 3. 吵架是中性词,不是个事儿,不要上纲上线,要放松。 反方说: 1. 同意两个人在一起分歧是必然,有情绪吵架不可避免,就像人生病是必然,但显然是健康的反面; 2. 双方有分歧的时候会吵架以判断对错,沟通情感或宣泄情绪,但无论哪个目的都有比吵架更好的方法,比如,口头,书面沟通,找中间人说和等,都比吵架来得健康; 3. 吵架的后果很不健康:吵得不好可能动手,进医院进监狱;吵完了气不顺可能导致非理性消费,导致财务不健康;吵架会给孩子不良心理影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对他们为人处事,未来建立关系是不良示范; 4. 吵架是贬义词,不是好事情(这一点我写文的时候更肯定了,整个谷歌就能搜出两张夫妻吵架的剧照,还很不典型),但人很难控制避免,既不能避免吵架本身,也不能避免吵架吵成更严重的后果。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不能说“吵吵更健康”,因为我们要努力避免吵架,而不是以为吵架可以解决问题乐此不疲。 虽然比赛非常业余,但同学们的表现一点不业余,完全没有如同樵夫同学赛前预言的那样“不需要听对方的,只需要专注自己的观点。”双方都很认真地倾听了对方的发言,在自由辩论阶段针锋相对,展开激烈辩论,还意犹未尽,当即延长了时间。 辩论结果,大家一致通过,制定了读书会辩论赛制。大家也一致同意,我们度过了一个愉快而有意义的下午! 读书会辩论赛将继续展开,欢迎同学们报名参加哦! 二 相信场内场外的同学,看到这里,都有很多话要说,me too! 你也许看出来,我是反方队员。说实话,我们还有很多观点没轮上说,比如,既然吵完了亲亲抱抱就能和好,为啥不上来就亲就抱,不是把吵架避免了吗?亲完了抱完了,是不是就不用吵可以好好说话了?吵架如果势均力敌,往往一时完不了,从吵架到冷战,或者到我们说的别的情况,后果很严重;如果双方不对等,弱的那方要不忍气吞声不利心理健康;要不忍无可忍奋起反抗,最后离婚告终!等等,总而言之,要鼓励有话好好说!亲密关系的伴侣要努力管理自己的情绪。 前段学习以烦恼,焦虑,恐惧为主,我也看了些有关情绪管理的书,这本可以同大家分享: 两位作者在美国都是鼎鼎大名,不但是知名心理医生shrink,同时也是媒体红人。他们写书的目的是通过以下程序,帮助读者更健康,更快乐: 治愈过去经历过的情感创伤; 学习建立和保持有益的关系; 有效地处理职场问题; 管理和弱化上瘾行为; 在生活中找到更多的幸福和意义。 全书以十个真相展开: 1) 情绪不是神秘来客,他们可以被认识,被理解; 2) 通过正视你的情感,改变你的思想,你可以改变你的强迫性的行为(洁癖,酗酒等); 3) 所有的行为都有潜在的目的,虽然有时候这个目的同我们以为的那个不一样; 4) 只有当我们能面对内心潜在的破坏冲动,我们才能停止伤害自己; 5) 我们所有的行为都是我们自己批准的,我们需要认识自己为什么批准; 6) 情绪能量是有限的,是应该投资的对象;千万不要在许愿,烦恼和发牢骚上浪费感情; 7) 良好的关系基础在于强大自己而不是依靠他人;(empower和enable,都是授权的意思,中文很难找到匹配,我的理解self-empowerment 可以翻译成自强,而enable others则比较难找到对应词,接近成就他人?有点像“养成”但似乎又缺点啥;但整体的思路是,要自己做主,绝不能放弃自己的权利(权力和利益)由他人做主。个体自主权利不能让渡,不能授权他人。) 8) 自我界限能保护我们,抵抗拒绝,侮辱和恐吓; 9) 判断人是否可信必须看他是谁而不是你想象中的谁; 10)时间并不能自愈,学习放下才能自我治愈。 关于情绪,作者说: 我们所有的情绪就是我们自己,是我们的思想,信仰和态度的表现;我们对事物的投入越大,情绪就越显著;我们的情绪是我们对现实的认知:焦虑,悲伤,愧疚,恐慌,愤怒,(妒忌,羞愧,骄傲);心理学上,情绪有三个层面的意思:主观情感;生理变化;应对行为(言语和行动)。 我们可以通过内省,也就是向自己提问题来认识自己的情绪: 1. 我感觉怎样? 2. 为啥会有这样的感觉? 3. 如果我愤怒(二级情绪)那么真正的原因(一级情绪)是什么?根子在哪里? 4. 这辈子,我投入最多的5项分别是什么(要警惕我容易因此而情绪起伏)? 三 管理情绪改变思维的第一步总是内省,从这个角度讲,会辩论是好事情,自己在心里把正反,好坏都想清楚,是认识自己,管理情绪的必由之路。 说回到吵架,夫妻有时会为鸡毛蒜皮吵架,在这个问题上,我完全不同意吵吵更健康,如同作者说,行为都有目的,有时候往往不是我们想的那个。先鸡蛋还是先西红柿,都能炒出好吃的菜,为啥要争个输赢?真正的目的是什么?是太太希望得到尊重还是丈夫希望获得更多的关心?我们可不可以心平气和沟通一下,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对对方不满意?哪些行为需要改?要不要下决心改变?怎么改?具体怎么做?有了计划以后,实施了以后,还可以经常回看,分析改进。(有同学会说,你这个太理性,生活是感性的。对,这就暴露了本人的低情商,但同时也是彰显本人个性:相信科学,重视思想,逻辑自洽,学习进步。) 新移民来澳洲,因为语言问题,文化差异,也因为澳洲社会非常重视本地经验,往往会在找工作方面碰壁,没有工作就没有收入,生活压力就会加大,自然也会造成很多夫妻间的吵吵。这时候,视吵架为正常情绪发泄,一边吵一边焦虑,发牢骚,空想发大财,显然不是正确的投资方向。检视自己的情况,接受自己无法控制的条件,制定计划,投入到对提升自己/家庭有正面积极意义的活动中去才是正途。 同学们回想一下,在你的关系当中(不一定是伴侣),有没有想要改变他人的行为的行动?比如,孩子早上起床老是磨磨蹭蹭的,孩子不“好好学习”的,你有没有唠叨,教训,哀求,责骂,哄骗,对比(别人家孩子),吓唬,侮辱,威胁,惩罚?可悲/可恨的是,大部分情况,你用尽了这些方法,也许只是暂时达成你想要的改变,甚至暂时都没有。为啥你成了无所不用其极的“绝望主妇”?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你能不能走另一条完全不同的路? 比如,书中作者给出的Assert 方程式: 一开始就吸引他人注意attention; 问题一出现就尽快soon指出来; 明确specific表明对对方行为的态度; 探讨问题对你的影响effect; 表明你的回应response或给出一个选择; 重新定义双方关系terms. 这个方程的中心在于,学会正确表达你自己的真实情感和需求;明确表述你的要求;确定你的底线;尝试对自己好一点,以自己为中心。要记得,你不需要对别人的言行负责。(作为教育主题的公众号,我甚至提倡要给未成年的孩子机会让他们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辩论的时候,双方同意夫妻关系中不同是永恒,但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真的了解到底有哪些不同,很多矛盾不是因为我们了解不同,而是互相不清楚不同在哪里。我知道,真到了吵起来,情绪已经失控,很多事情就不容易解决,双方更会有各种出口伤人,所以,在平时风平浪静的时候,多聊天,多沟通,甚至多辩论,也许能防患未然。 有的人,天生内向,即使在亲密关系中,也不擅长,不爱聊天,不妨把沟通当成定期的程式化的活动,双方可以通过平和探讨各自生活中大小事物的看法,甚至可以书面地列出:价值观/信仰/历史/期待/反应;可以给自己的关系画像并互相展示:列出5个生命中重要关系人;你对他们的评价;你对相互关系的期待;你同他们相处的界限在哪里;关系的将来如何。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帮助关系双方了解对方(不一定是亲密关系)。 辩论的时候,正方提到了关于夫妻关系的中文俗语,我表示无语,在中国的很多地方,还有“孩子要管,媳妇要打!”不是糟粕是什么?有同学说,吵吵和亲亲抱抱一样是情趣,我不知道这位同学能不能保证吵吵不闹大?生活中有很多说着说着吵起来,后来不可收拾的例子。即使在情趣的吵吵中,也许你也需要一个安全词safe word,能及时叫停滑向危险的吵吵。 中华民族从来是等级社会,充满了不平等的关系;即使在崇尚平等的西方社会,我们不得不承认,还是男权社会,男女关系大部分时间不平等(不怕入坑的可以看美剧the morning show第一季)。而社会上的其他关系,不平等也是常态,比如,雇主和雇员,天生不平等。所以,在这个社会上,需要思想,需要很多内省,要知道自己的底线,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或者至少同自己和谐共处,取得内心的平静。 作为有女儿的妈妈,为了下一代,我们需要培育能产生平等,健康的关系的土壤,但有时候,我们也许管不了那么多,那么,愿我周围,我在乎的所有的人都能学习进步,享受健康的关系,life is beautiful! p.s. 题图是《婚姻故事》剧照,男主不咋好看,女神也没有光彩,但演技了得,电影还是不错的。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