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新足迹 门户 读万卷书 查看内容

十月活动:鲁迅先生——经典作家 or 畅销作家?

2019-10-23 21:36| 发布者: 酸菜小鱼1212 | 查看: 5260| 原文链接

在鲁迅先生逝世83周年的这一天,在宁静美丽的Rhodes水边,读书会举行了一次讨论先生作品的读书活动。

对于鲁迅先生的作品,我个人是很喜欢的,但看到这期主题的时候,还是略有些吃惊,鲁迅先生的作品跟异国他乡的我们还能有联接吗?当我们缅怀鲁迅先生的时候,我们在缅怀什么?

我个人对先生作品的喜欢,可以追溯到中学时期,起初只是因为百无聊赖在图书馆借了一本先生的小说集,看了以后发现写得很有趣,就一篇一篇的追了下去。但谈不上粉,因为对于民国的小说还是最喜欢巴金的《家》、《春》、《秋》,来来回回看了好几遍,读先生的小说至多也就一两遍,至于众多的杂文,大约也就跳着看看。据说先生一生写了五十余万字,估计一大半我没看过。就这样的路人粉(路人粉算粉吗?),在读书会讨论的时候居然是为数不多的喜欢先生文字的人了!参会的不少同学,以前上中学语文时都被要求全文背诵鲁迅的文章,以至于背恶心了,压根不想再碰他的作品一下。感谢我的中学,虽然对先生的文章进行了无聊的“深刻剖析”,但好在没有要求我们背,因为也没有让我对先生产生反感,既然不反感,读先生小说时反倒觉得颇有意趣。

对先生作品的争论,其实主要有两个问题:
先生的作品到底好不好,好在哪里?
对先生的文学成就的评价,是否“过誉”?

鉴于先生的作品,主要可分为小说和杂文两大类,先说说我感兴趣的小说:
作为一枚资深小说粉,我认为评价一本小说好不好,只有一个标准——人物能不能“立起来”。至于其他,比如文笔是否优美,情节安排是否精巧,全是次要。“孔乙己”/“阿Q”/“祥林嫂”这些人物形象,早已成为中国文化中表情包式的应用,日常对话中都随处可见。寥寥数笔,栩栩如生。从这一点上,先生毫无疑问是第一流的小说家。
当然第一流的小说家肯定不止一个,非要在其中排个座次评个第一出来,简直是庸人自扰。就好比即使我个人特别不喜欢张爱玲的作品,几次想读但都翻个开头就读不下去了,也绝不否认张是第一流的小说家,光我们读书会中,张粉一定比鲁粉多。

至于先生的杂文,可以用“前无古人,后也未必能有来者”来总结。一个好的杂文家的出现,大约离不开三个条件:
1.作者的思想性,对社会现实深刻的洞见;
2.超一流的文笔,“嬉笑怒骂皆文章”,信手拈来;
3.深刻的社会矛盾,不健全的政府监管或极为宽松的媒体环境。
所以,如今这样的盛世,是再难有一个先生一样的人物的。九十年前的乱世,能看到一个人天天文采斐然地怼天怼地怼政府,说大家不敢说/说不出的话,是何等可贵!相信但凡有先生的专栏,报纸销量一定不错。那些文章搁到现在,虽已时过境迁,对我这样不擅长吵架的小人物,睡前翻两页先生的杂文,看先生在九十年前或痛快淋漓或尖酸刻薄,拍着大腿喊一声“痛快”,不也是一种很好的减压方式吗?

话说到这里,对于先生是不是一流/超一流的作家,大约是没有什么异议的。就算是那些中学时代被迫背了很多先生的文章,从此产生心理阴影的少数人,也很难全盘否定先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但是,是否有“过誉”的情况呢?
我猜是有的。

我们为什么喜欢看小说?
1.在小说中找到自己。
2.在小说中体验不曾拥有/无法拥有的人生。
对于第一类人,先生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即使人性中有共同点,但相信找到共同的联结会越来越难。我们的下一代,别说读先生的小说,在国外长大的话很大可能连先生的名字都没听过。
对于第二类,其实占了小说读者的大多数,应该更喜欢看爽文,不论是霸道总裁版本,还是升级打怪版本,小说好比慢性春药,总有一款适合你。即使倒退回民国时代,据说鸳鸯蝴蝶派的小说销量也要比先生的小说销量好得多。
因此,先生不该是个被大多数人喜欢的畅销作家。

但毫无疑问地,鲁迅先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尤其是其为了开启民智弃医从文的壮举,用笔书写苦难为底层发声的义行,绝不会因为时间流逝而失色。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