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月,海湾战争爆发。这年我正在一所部队院校受训。大家有时会聊起海湾战争。我的印象是,对海湾战争中美军的表现,解放军官兵基本上“看傻了”“惊呆了”。 两枚战斧导弹,一前一后。第一枚在墙上打个洞,第二枚从墙洞飞进大楼内部爆炸。这个场景,今天的人看来,或许稀松平常,但在当年不知道刺激了多少人。居然还有这样打仗的!美国军队的武器,先进到这个程度了! 解放军内部,一直有一种观念,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元老级人物,也就是“老革命”。这种观念认为:武器先进与否,并不重要。打赢战争,主要靠的是部队官兵敢于牺牲、勇猛顽强的高昂士气。“唯武器论”,要不得。 事实胜于雄辩。在海湾战争的巨大冲击之下,老革命的这种观念基本上偃旗息鼓,没人再提了。美军的高科技优势,以及由此形成的前所未见的战斗力,让争论各方都无语了,也没必要掰扯谁对谁错了,赶紧急起直追吧。可是,还能追得上吗?够呛啊…… 要知道,美军在越南黯然收场以后,各国人民对美军是颇有些轻视的。美国通过二战立下的军威,一时大打折扣。可是大家没想到啊没想到,越战后,美军卧薪尝胆,埋头苦干,暗中憋大招,发展各种高科技,以远程打击、精确打击为核心,闹了场军事革命。到1991年海湾战争这一亮相,碰头彩啊! 打赢了海湾战争以后,老布什自豪地宣布:在伊拉克,美军走出了越南战争的阴影,重拾了丢失在越南的信心。 美军是恢复自信了,其他国家可陷入焦虑了。大家发现,和美军比起来,本国的军事科技,差距太大啦。就连同为发达国家的美国北约盟友,都被美国拉开了代差。据说,后来的北约军事演习中,美军都不爱带盟友国家的军队玩儿了。不是摆谱耍大牌,实在是武器差距太大,很难协同作战,弄不好还来个误伤友军。 再加上苏东剧变,这一下,美国唯一超级大国、超级军事强国的形象,算是确立起来了。有心服口不服的,但心里也不服的,是真没有。 时光如电,一转眼,从1991年到现在也快30年了。在这期间,美国又打了几次仗: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从军事角度看,美国都打胜了。战场形势也依然是巨大技术差异下的一边倒,但总感觉美军没有海湾战争中那么势如破竹、痛快淋漓了,相反,老是拖泥带水、磕磕绊绊的。虽然这30年军事技术进步很大,信息技术更是一日千里,但回头一看,海湾战争却成为美军表现最佳的一次。以后反倒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了。 到了最近一两年,美国又和一些国家关系紧张,包括朝鲜、伊朗、委内瑞拉等等。有人认为,美国的军事优势那么大,肯定是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美国根本就不可能打。派出多少航母示威,举行多少威吓性的军事演习,都没用,不会打的。 2011年,时任美国国防部长盖茨即将卸任。临走前,他留下的话是:如果未来任何一位国防部长向总统建议向亚洲、中东或者非洲大规模派遣军队的话,首先应该“检查一下他的脑子”。看,只有精神病人才会派再美军出国打仗。 为什么不会打呢?原因很简单,打不起啊。过去30年,美国打了13场战争,花了14.2万亿美元。仅伊拉克战争就花掉了3万亿美元,是海湾战争的10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各国全部花费的2倍。 要知道,30年里的这些战争,就算打得最厉害的伊拉克战争,其实也不算大打。伊拉克基本上是抱头鼠窜、被动挨打。就这样,美军还花掉了3万亿。如果是和前苏联那样军事上势均力敌的国家展开全面大战,不知道要花多少钱啊。 B-2隐形轰炸机,每架22亿美元。F-35战斗机,每架1.5亿美元。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40亿美元。舰上主炮的炮弹——是炮弹,不是导弹,每枚80万美元。 当然,这些是美军的新型武器,还没有广泛装备部队。可那些已经装备部队的现役武器,也不便宜啊。“弗吉尼亚”级核动力攻击潜艇,每艘37亿美元。“阿利·伯克”型导弹驱逐舰,每艘20亿美元。濒海战斗舰,12.5亿美元;F-22战斗机,每架2亿美元。气垫登陆艇,每艘7200万美元。 按美军这架势,现在只要开战,就算小打,就算打赢了,别的不说,先要每个月填进去上百亿美元,多半会更多。别忘了,这只是临时增加的战费。美国平时每年那大几千亿美元的军费,是要照花不误的。就算美国能无限制发债,能自己印美元,如此巨额的军费开支,也无力长期负担啊。 正如马云所说,美国这30年十几场战争打下来,虽然军事上都打赢了,但代价是国内的建设被耽误了。钱都花在战场上了,其他方面的开支就只好省省了。目前,国防预算已经占到了美国联邦预算的20%左右。资源永远是稀缺的。买个这个,就买不了那个。美国也不例外。买了隐形飞机,纽约地铁的升级改造,就再等等吧。 这样一看,对美国的军事能力,就要打个问号了。您手里确实有一堆好东西,拿出来演习,也是指哪儿打哪儿,效果惊人。问题是,这些好东西的造价,贵到您自己都舍不得用;重点在于,您的这个舍不得用,大家都看出来啦。既然如此,那和根本就没有,还有多大区别呢? 可见,美军越战以后卧薪尝胆搞出来的高科技战争模式,虽然在海湾战争中大放异彩,惊倒众人,但时间一长就暴露出了根本缺陷——性价比太低。以美国第一强国的实力,打个小国,都打得气喘吁吁,粮草不济,国家整体经济发展还被拖累了。如果来场全面持久战,根本打不了啊。 这不是花架子吗?这不是中看不中用吗?这还叫什么军事强国?或许叫军事演习强国更准确。 那么问题来了。说到打仗,美国人可是老手了。建国以来,大仗小仗,一直在打。他们怎么会弄这些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美国人不会这么笨吧? 美国人当然不笨。相反,美国人很聪明很能干。但局势比人强。一旦陷入了某种“局”,就只能“鬼打墙”一般原地打转。这时,仅靠聪明能干是走不出来的。 美国在军事建设上深陷其中的“局”是这样的。 越战中,美国在军事上实际并没有输,甚至可以说是赢了。越南在战场上损失惨重,勉强招架。如果按照过去战争的打法,美国一定是凯旋而回。 可是,时代变了。越战是第一场在电视镜头下打的战争。战争中不可避免的伤亡——包括双方的伤亡,过去只是报纸上的几行字,在电视时代却成了活生生的形象和声音,对公众刺激很大,于是美国国内反战呼声大涨。美军没有输在越南战场上,而是输在了本国的舆论场中。 对国内舆论,美军没办法,他们能做的,就是今后再打仗时尽量避免伤亡——包括本方和敌方的。这倒不是美国军人怕死。他们怕的,是伤亡造成的舆论压力,以及由此而来的政治压力。因此,越战以后,美军研发新型武器时,重要甚至核心的要求就是要尽量避免伤亡。于是,就发展出远程打击、精确制导、激光引导空中力量、隐形轰炸机等一系列高新科技武器,都是为了打仗时“尽量减少敌我双方伤亡”。 打仗要付出的,无非两项:人和钱。现在人这一项被卡住了,要求尽量少用,最好别用,那就只好多多花钱了。好,好得很。这正是美国军工集团想要的。这个要求和美国军工集团的利益简直完美匹配。于是,军工集团就把越来越多的高科技“堆积”到武器上,不惜代价。不就是花钱嘛,不就是造价高嘛,没关系,国防部开张支票,全有啦。 于是,世人就看到,美国造出一大堆让人眼花缭乱的高科技武器,性能出色、外形炫酷、战力更是惊人。表面上看,这是美国军事科技和军事思想的“双跃进”,但实际上,这是想要尽量避免伤亡的美国军方和想要更多收入的美国军工集团双赢协作方案的产物。 1961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告别演说中,就说到: “一支庞大的军队和一个大规模军事工业相结合,在美国是史无前例的。我们承认这种发展绝对必要,但我们不应忽视其重大的影响。它涉及我们的人力、资源、生活,乃至我们社会的结构。在政府各部门,我们必须警惕军事-工业联合体取得无法证明是正当的影响力,不论它这样追求与否。极不适当的权力恶性增长的可能性目前已经存在并将继续存在。” 美国并非没有明白人,艾森豪威尔的洞察力可谓惊人。虽然总统级的人物早就有言在先,但美国还是渐渐地陷入了这个难以自拔的“局”。 要知道,美国人过去可不是这么打仗的。一战二战时,无论是单兵装备,还是重武器重装备,美国都不是最先进的——当然也不太落后。比较武器性能,德国要更先进。连发自动步枪、虎式豹式坦克、88毫米高射炮、U型潜艇、V型火箭、喷气式战斗机……德国武器的性能明显更先进。美国武器的科技含量虽然不如德国,但独有优势,那就是产量大,源源不断,越打越多。也就是说,在世界大战中,美国恰恰是以“量”而不是以“质”取胜的。 那时候的美国,才是货真价实、地地道道、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军事强国。 战争的目的,是要打败敌人。而军人要做到的,是不惜牺牲。不管因为什么原因,躲避牺牲的军队,战斗力必然受损。美军试图用高科技对抗这个规律,被证明并不成功。他们打造出的那些高科技武器,看似强大,但价格昂贵,很难形成持久战力,实际上并不能增强美军在真实战争中的整体战斗力。直接说就是,那些高科技武器,并不是好武器。 让我举个例子来进一步解释这个道理。作为交通工具,F1赛车和丰田凯美瑞,哪个更好? F1赛车的发动机马力、加速能力、变速箱性能、轮胎性能、操控灵活性,丰田凯美瑞根本无法与之相比,差太远啦。但你能开着F1上下班吗?能开着F1周末带一家人出去玩吗?就连谈恋爱也不能开F1去啊——那车里就一个座位。F1确实是开得快,但开几圈下来就要更换全部轮胎。你日常过日子能那么办吗?每天下班回家先把四个轮胎都换成新的? 在赛车场上,F1很好,但作为交通工具,丰田凯美瑞比F1赛车好得多。 美国发展高科技军备,就是打造军事上的F1赛车,也就是把“唯武器论”进行到底,指望着仅靠先进的武器就能打赢战争。这和想要依靠F1赛车解决民众交通出行一样不靠谱。 目睹美军的经验和教训,不禁让人想到,解放军中那些老革命对“唯武器论”的不屑,对勇于牺牲、敢打敢拼的部队士气的强调,多年来被认为是“老土”,被认为早已落后于时代,现在,回头去看,很可能老革命们才是对的。 老革命的观念,来自哪里?来自长期而又艰苦的战争实践。他们不是理论家,不能像克劳塞维茨那样写出传世名著,但长期的军事实践,让他们对战争中人和武器的相对重要性,有直觉性的丰富认知。 对战争只有间接经验,或者只有短期经验的人,往往会高估武器的重要性。而那些多年打仗,尤其是经历过战场匮乏、保障不足的老革命,则会充分意识到人的重要性,并对“唯武器论”不以为然。 他们深知,任何国家,只要打大仗、打恶仗,就会多多少少遭遇困难的局面。如果是长时间的持久战争,这种困难局面就一定会出现。并且,能否在这种困难局面中打败敌人,往往直接决定整个战争的胜负。在这种困难局面中,决定军队能否打胜仗的,不是高科技装备齐全、各项物资充裕的部队最佳状态是什么,而是要什么没什么,只有最基本装备的部队最低状态有多低。 “铸成军人之伟大者,并非凯旋,并非战斗精神,亦非出奇制胜;而是军人所必须承担及其所能承担的一切!”——引自弗里契·沃斯:《狗,你想永生吗》 如果把各种战争排列为一个光谱,老革命的观念其实适用于整个光谱。能适应最艰苦条件的军队,条件改善了,战力只会更强。美军高科技战争战法则只适用于光谱中的一小段,具体说,只适用于小规模闪击战。超过此范围的战争,时间更长的,规模范围更大的,美军的高科技打法不但会让战费陡然猛增,而且,一旦遭遇技术条件相当的对手,或者部队出现长期重大伤亡,会发生什么事,就只有天晓得了。 这就从根本上违背了“战争就是牺牲”“军人要做的就是在最困难的条件下完成任务”这些战争的基本规律。如果战争无需牺牲,人们就会狂妄地随意发动战争。如果军人无须在最困难的条件下完成任务,他们就会变成一群嗜杀的狂徒。 这些战争的基本规律,迫使人们必须以极端严肃的态度看待战争,这也就意味着人们必须以极端严肃的态度看待同类的生死。这是人类文明的支柱之一。老子《道德经》曰: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战胜,以哀礼处之。 当年,老布什在取得了海湾战争的辉煌胜利以后,决定止步于解放科威特,没有乘胜追击进攻伊拉克。包括他儿子小布什在内的很多人,都认为老布什的决定是错误的,是在贻误战机。他们强烈主张痛打落水狗,一举推翻伊拉克政府,消灭萨达姆。 到了小布什掌了权,在伊拉克战争中,果然长驱直入,一直打到把萨达姆送上了绞刑架。当时是痛快了。但现在看,小布什等人显然是被海湾战争的胜利冲昏了头脑。萨达姆固然罪无可恕,但发动一场战争来消灭他,对美国和对伊拉克来说,都不是好的解决方案。经历过二战的老布什更知道战争是怎么回事。在战略思想上,小布什较之乃父,差之远矣。 海湾战争的辉煌胜利,以及所谓低伤亡的高科技战法,让美国领导人有了错觉,认为战争其实轻松愉快,从此他们可以不再受战争基本规律的束缚,可以任意发动战争。但规律做出了反击,击碎了他们的错觉。即使是对美国,战争依然代价高昂,不可擅动。 美国想以高科技对抗战争的基本规律,投入巨资,不但让军工集团尾大不掉、蔓草难除,而且,军事建设的结果是:现在的美国,是军事演习强国,是高科技武器发烧友、收藏家,是军费大国,唯独不是军事强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