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一下,为了明天读书版的聚会,讨论一位女作家,我想说说方方。 方方出名的时代是九十年代初,一篇《风景》横空出世,开创了新写实主义小说的时代。后来的池莉是加入她的,因为两位都是出自武汉的作家,自然经常被放在一起相提并论。但是我私心里觉得,方方的作品在思想的深度和高度上,都要大大胜过池莉一筹。 池莉当然更讨好,她的小说关注的是被具像化的市民生活,女性视角的任性和细腻,加上城市题材,很容易被改变成影视剧,火借风势,一时好像风头更劲。 但是方方,关注的目光更深邃,更悲悯些。我看的第一部《风景》,她写的是武汉棚户区的一个生了八九个孩子的家庭在文革和改革年代的野蛮生长;出国前看到她的最后一部小说《奔跑的火光》写得是一个农村女孩子,混沌的青春,糊涂的婚姻,个性的自主和自身的局限最终造成的杀人的悲剧。 这些真正的底层的生命,他们的悲欢是不会被关注的。如果我们回到女作家的主题上来,大多数的女作家,也不会关注到一个乡村粗陋的草台班子上一个跳脱衣舞的女子,这种因为粗俗和低级而被鄙视的人群,她们是怎样一步步走向那个命运? ——这些故事,一点儿都不美,甚至残酷。这样的故事,是不会给她带来流量的。但是这样的作家,故事里有胸怀,文字间有风骨,也是我极为佩服的。 之后好多年就没看她的小说了。直到去年看到一些批判文章,批判一个“为刘文采、黄世仁们翻案“的“大毒草”。好久没看到这种文革式语言,运动式的批判了,好奇点开,才发现居然批的是方方的作品,一部间接记叙土改的小说《软埋》。 我当然就去找来看了。老实说,作者已经写得非常克制和收敛了,土改的残酷和血腥真的只是点到为止,而且对于悲剧的质问也是开放性的,更多是从人性的卑微和失控来记录这场运动,甚至用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来为这场运动提供正面的辩护,但是这部书依然遭到了停印,下架的命运。 土改究竟是一段怎么样的历史?我对历史没有很多研究,但是受过了多年的正统教育,我很愿意看到不同的视角,听到不同的声音。但是这个声音出来就被压制了。 回到今天的主题上来,看到方方这样的已经被纳入体制内的作家,还能够遵从内心的触动写这样一部小说,我很欣慰。 关于这部小说: 小说讲述的是一位老妇人丁子桃突然陷入痴呆,她的儿子吴青林无意中发现了父母的身世的线索,并且一步步揭开其中的秘密。原来父亲吴家名原是山西一个地主家的少爷,全家在1948年的土改中被杀后,隐姓埋名成为医生。母亲之前是大家闺秀,在1950年代土改时期,娘家人被杀、婆家全家集体自杀且被“软埋”,即不入棺椁直接被泥土埋葬。母亲侥幸逃出,被吴家名救活,但从此失去记忆。就在吴青林发现自己父母家族的可怕历史时,被记忆折磨了两年多的丁子桃去世,没有和儿子说一个字,她的记忆从此软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