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新足迹 门户 读万卷书 查看内容

小散文《我与纸质书》

2019-1-10 20:32| 发布者: Mansfieldrabbit | 查看: 3559| 原文链接

看纸质书不算有态度,因为很多人还在看。我的毛病是看电子书总是忘记里面讲什么,一页纸一页纸翻着看才能进脑子,就如牛排要一刀一刀切着吃才象在吃,总不能喝一杯含有牛排成分的合成饮料就说吃了客牛排。

看纸质书没什么问题,我最大的问题是保藏纸质书。有些书借不到,你不得不买。买了就多一件物件。多一件物件,搬家就多一件麻烦。所以最好就是这些书能够不知不觉就不见啦,这是最好的好事了。被借走也好,被弄丢也好,被认为过时扔掉也好,反正就是要不见了才是好事。

旅澳多年,有一年回国卖房子,买家说里面的东西他可以要,垃圾都可以帮我处理。这样,我一时高兴就失去了一半多的藏书,其中有一本是毕加索的画册,铜版纸厚实又宽大,如果摆在书架上绝对是个点缀,国内某美术馆出版,馆长签名亲手送给我的。我现在庆幸只是馆长签名而不是毕加索签名。

祖上留下的那些线装书版本可能就更加珍贵了,但奇怪的是那些书消失得更加无踪无迹。这些书的丢失在以前某个时候有一种感觉好象丢了一张中奖1000万的彩票一样惋惜,埋怨过父辈们几次。

但现在想来,纸质书的最好归宿还是就这样不见啦。电影《九道门》里面那些人物的藏书更加珍贵,更加丰富,但人一翘这些书还有什么意义?曾经有个美国普通人家,有点奇葩,不管看不看得懂,不管看没看过,专门收藏中文书籍,直到老年这些书足够开一个中文图书馆了,但是也成了累赘,变成他晚年既牵挂又麻烦的事情,就是说,他晚年因为这个事情经济崩溃了,活得极不痛快。好象在他死后,后人在美国某一个偏僻的乡村盖了一个图书馆来保留他的这些藏书,但那些书也面临潮湿和其他环境问题的困扰,而且地点偏僻,根本就没人问津。你如果有兴趣了解多一点可以去google这个故事。我猜测他这批书可能价值不高吧,否则的话大学的图书馆还不抢着要?

我们普通人家的藏书大多价值也不高,所以还是让它们不见了最好,看进脑子的,才属于自己的。所以我看书大多是泛读,读完忘多少就让它忘多少,但无论如何,它们最终还是会留下一点东西在脑子里面。留在脑子里面的这点东西有没用,我也很难说。《天使,望故乡》里面说到尤金在家乡学校上学的时候,老师让他们几个学生读文学经典,学生提出疑问,读这些东西有用吗?老师告诉他,无论你是科学家还是别的什么职业,这些经典能提高你的思辨能力。学生问,那如果一个渔夫,读了这些经典之后,抓到的鱼会比别人多吗?接下来没有从书里面看到有老师和其他学生给出答案(我也记不太清楚原文怎么说的,大概意思差不多这样)。但既然看了,而且已经留了点东西在脑子里面了,它不见了不是更好?已经吸收了它们的精华,又无需再去照顾它们。

一个爱书的人,希望书的归宿,有时就显得这么不可理喻。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这样不见啦” 感觉那些书回到了它们来自世间的地方,瞬间有了禅意,失去书籍的惋惜就不再那么象惋惜了。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