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新足迹 门户 读万卷书 查看内容

粟裕回忆录之淮海战役

2018-11-4 22:32| 发布者: JuliusCaesar | 查看: 4614| 原文链接

把《粟裕战争回忆录》读完了。单独把淮海战役这一节的读书笔记发出来。边看边记录的,有点乱。有一部电影叫《淮海战役》 很好看 可以作为看书的补充

回忆录里原本缺失淮海战役一节 淮海战役是书最后以增补的形式加进回忆录的 原因是写书的时候邓当权 而不能说淮海战役是粟裕指挥的 邓小平同志挂名“总前委书记”嘛 粟裕干脆赌气不写这一段历史 但这毕竟是他最大的一件功劳 他的身边人毕竟不忿 还是说服他以回答提问的方式 用类似于后记的形式补进了这篇

查了一些资料 主要是维基百科 部分还原了碎片

战役开始时国军一字长蛇阵 这是个必败的阵型 令原本准备武汉徐州两战区合体的计划失败(白崇禧原本愿意接手总指挥从武汉到江苏的整个大战区 到了徐州看了一天 就拒绝背锅了) 原本刘邓的二野对抗华中剿总白崇禧 粟裕三野对抗徐州集团刘峙杜聿明 国民党整合失败以后 现在基本变成二打一(白崇禧只抽调黄维一个军团 而二野倾巢而动 PS 国军数量仍占优 但战力远不如共军)

共军从敌核心到民众的情报工作都很好 国军作战厅长 作战计划制定人是地下党 剿总里中将也是 将各级情报送给中共 且反过来干扰蒋介石决策 共军知道国军一举一动 而国军完全不知道共军位置和意图 比较关键 两个军长是地下党 战役开始即投共 迅速从中间斩断国军一字长蛇阵 也很关键 粟裕说黄百涛被围 战机只有四小时 如果没有这两个军投共 就错过了 国军东线蛇头位置的黄百涛被围极大降低了战役难度(当然 如果这两个军没有起义 我相信还是共军占绝对优势 只是另一个胜利故事版本)

打黄百韬很苦 共军前线部队一度退缩 中央军委发来电报说准备好伤亡十万人(淮海战役全部打下来共军一共只伤亡13万人左右 国军有统计的伤亡投降55万)前线将领才不再有退却的想法

黄百韬覆灭后 战局再无悬念 国军只是混乱退却 游移不定 逐步被歼灭 各兵团或有困兽之斗 但也极为渺茫 蒋介石最后竟然只能寄希望于在用化学武器 解救黄维兵团的时候 终因“有人绝对反对” 没有实现 后来杜聿明三个兵团被围时 决定使用化学武器 但中共地下党干扰了国军空投20万具防毒面具的计划 还是没能用上化学武器 最后部分化学武器在徐州未及销毁 反为共军所用

其他各有利条件与之前类似 双方民心战意差距巨大 共军的民兵民工也贡献巨大 有机会写粟裕回忆录前半部分的时候再聊

粟裕战前很关心解放区的补给能力是否能支持连续作战 大作战 中央回复可以 确定于长江北歼敌的决心 山东各地征粮远超预期 战争进程也较快 缴获物资也多 共军全程供应无压力

粟裕指挥完全没有失误 国军不仅连主动消灭共军的机会没有 连逃跑的机会也寥寥 粟裕有三次面临压力 一个是消灭黄百韬 一个是判断杜聿明突围方向 怕放走敌人(这个地方 中共情报人员得到了假消息 可能是杜聿明一直感到有内鬼故意放出的 中共中央又将此假消息通报给粟裕 但粟裕运用战场逻辑 认为敌人不可能按假情报里说的路线走 最后承担了极大的风险和责任 没有按中央军委的意图办理 取得了胜利)第三次是 同时围歼黄维 围困杜聿明 阻援李延年 且前面已连续作战歼灭多股敌军 军力开始疲敝和不足了 共军用了正确的战略 集中精锐歼灭一个 困住一个 盯住一个 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读中共军委和粟裕之间的电报很有趣 共产党说“实事求是” 在战争阶段确实如此 胜利以后丢掉了

国共双方各个层级的指挥官的共识是:国军指挥系统混乱 情报也混乱 好比聋子瞎子 脑子又不好 耳边还有内奸在嘀咕 而各军团之间 仍不时出现卖队友的情况(当然也是由于没有信息 也缺乏对国民党中央的信心 不听指挥) 各求自保 不肯拼死协同 遂被各个击破

整个解放战争 三野面对的敌人没有一次成功突围 只要被包围就是士气下降 投降一部分歼灭一部分

总的来说 我认为豫东战役以后 三野对当面之敌的国军已处于绝对优势(不是体现在军械或人数上 而是体现在战力 战意 指挥 情报等 结合为综合优势)即使在最艰苦的1946年里国军对粟裕几万人的部队尚且几乎没有像样的胜利 则三野发展到近40万野战军和大量民兵 有了稳定的后方之后 悬殊之大 已远超一般读书人对解放战争的理解 书上常常强调国共力量悬殊 国军如何势大 我个人认为1947年以后战争实际上进入了一边倒的阶段(也和史实像符合 共军没有主要的败绩 每战皆大胜)

附 粟裕谈蒋介石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