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算是一个小小的读后感吧。缘起是有人问,“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听《万历十五年》里的一小段,正好解答了这个问题。 古人没有科学的归纳,对于事物的总结出于想象。认为无论是物理的事物还是伦理道德都是来源于天理,与天理对立的是人欲。人要成为君子,要成“仁”,就要多学习宇宙的本源“天理”,减少欲望对自己的控制。办法就是“格物” 。你去看竹子不是为了看竹子,是为了体会世界的真谛,改变自我。 中国古代选择了一套道德体系来维系社会的稳定。先有立场,后面给结论找论证。怎么格,都是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的,都是道德的。天命就是和人欲对立。 古人就不苛求了。我在想,要按这个想法格一格现代人了解的物理和自然,只怕是要“解构道德”了。纯粹的物理,无偏无倚,不为尧生不为桀亡,而道德则是人为创造的人际约束,这两者从根源上就非常不搭。而观察自然,特别是动物界,既有群居合作,也有所谓的丛林法则,杀伐远大于温情,只怕和道德想去不可以光年计。天命,如果存在的话,要么和人欲不搭嘎,甚或还挺支持“人欲”的。这倒是挺文艺复兴的。人类的,正是走了反自然的路子,才摸索出了高于自然界其他生物的运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