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脱离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从微入末,再由末到巨,特别是脱离了马克思阶级斗争思想的干扰,不以教科式的输灌年代断代法,而是连续的眼光来观察历史。 直到多年前,我以为我的历史观是独特的,还写了我的历史观,后来才发现黄仁宇大神早就已经完成大作,细节不论,大体是一致的,说明我的眼光与知识是多么的短缺。 再来看《万历十五年》,用黄仁宇的历史观来看《万历十五年》,一切就视之为珍玺,以一个明代历史中并不突出的朝代,发现历史就是不断的轮回。 黄仁宇的大局观是不可否认的,与老学究的不同,黄的历史学说,是脱离政治的,基于学术独立,这是一个真正的学者,历史爱好者的治学态度 。 这和他个人的经历分不开,在民国受教育,为国家付出过,担任国民党职位,因亲近共产党而离开政治,远离美国,这种经历让他的学说有一种独立,中性之美。 而中国的历史学,与政治密不可分,特别是马克思历史观,试图去干扰历史,来达到政治目的,这就不一一而论。 《万历十五年》着重写了三个人物,张居正,海瑞,与李纨。 而这三个人物,代表了阳明心学在中国三个社会层次中的代表性人物。 他们的一生所说,所作所为,风格炯异,因为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表现出来的气质也极为不同,最后都象鸡蛋一样,撞在中国这部巨车上,留下的只是为后人言道。 张居正身在中枢,祖籍凤阳县,明朝祖陵所在,根正苗红,他是最接近于打破体制,也是最容易被牺牲的。 海瑞由地方官上任,最后任金陵吏部右侍郎,南京曾是明朝首都,后相当于现在的上海,金粉之地,最容易产生官场腐败的地方。 而李纨,出身于泉州,曾经是北宋第一个改革开放的窗口,相当于深圳,在元灭宋后,相当于香港,由阿拉伯人管理。 这三个人,由南至北,在明朝这个为了维持中央集权制度,维稳而不惜牺牲一切的朝代,是如何试图打开这个已经僵化,无力试错的体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