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第三次参加悉尼读书会的活动了。读书会的主题是历史,分享一些和历史有关的书或idea。 选题:一开始想有另一些比较聚向的话题,如日本战国史。但最后选了比较challenging的这个综述类话题——大历史观。我们读了那么多历史片段,历史故事,再去多加一个断代史,犹如多加一块乐高积木,有增益,但不然总体上讲讲积木怎么搭建,总结一些搭积木的原则更有趣。今天是希望能有一些strategic thinking的启发。 历史在中国的地位很高很高很高。一个呢,有人说中国人的“宗教”是历史。二个呢,中国人的文化和历史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古代的书,可能至少80%是和历史高度相关的,你看看四大名著。三,古代人看历史,大部分是对为政之道进行总结和反思。明代皇帝小时候上三门课,书法,史书,读经,书法练到一定程度了就会停,实际上是两门历史文化课。每个王朝都有很明显的对前代王朝过错矫枉过正的趋向。汉高祖认为秦严峻失国,所以约法三章;认为郡县制使得在叛乱的时候没有王爷支持中央,特别是中央还弱小的时候,要用假王填之,也就是set up temporary kings to rule the vast land, 就恢复了分封制,直到七王之乱,汉武帝削藩。从汉末到唐对武将失控,宋就极力弱化和控制武将的权限,即使在战争状态下也遵守这个原则。清认为明的缺陷包括宦官,党争,帝王不上朝这些,相应的,你看清代直到慈禧之前没啥大太监,没啥敢结党的(明珠索尔图这样的,就很遭忌讳),皇帝个个勤勉。清代基本上是封建统治集大成者,前代历史书上写出来各项硬伤大多都打了补丁。我们按古人的大儒的思路去读历史,就是这些,前代怎么错了,该怎么打补丁。资治通鉴嘛,照照镜子,红红脸出出汗洗洗澡,你看现在某人的治理国家也还是这口号。这是古代人写历史看历史的角度,官修史为基础,兼具着统治宣传和统治技术的使命。 黄仁宇看历史的思路,比较契合现代人的看法。一个是加入现代分析元素,一个是比较综合看问题。这个可以用中医西医来打比方。中医其实还是很伟大的,也能治病救人,但它是在以前没有足够的科学手段支持的情况下,是能想到的可行的好方法。那时没有分子式没用电极,你没法把草药里的有效成分用生化的方法总结出来,只能用神农尝百草的方法去经验主义的了解,试验,把大体上有效的东西总结成文。你现在有了这么多现代手段,完全可以用以去测药物里的有效成分。至于气,则可以抱着怀疑的态度,认为是古人无法解释病理而用易经去拟合人体的反应。我也不去批评古代的医理,只说现代西医可以凭借现代的研究对很多病提出整套病理的分析,这就是综合。读历史书,完全照着古人记载,尤其是他们的观点去读,不用现代人已经掌握的东西去反思看历史,就像是搞中医原教旨主义。尤其是古人因为缺乏统计学经济学管理学这些文化,对很多社会现象政治行为,只能笼统的加以道德解释,但这些道德标准是很双标的,基本还是成王败寇。这些都是看古人的话可以质疑的部分。 今天讲的主要是我自己看完书瞎琢磨总结的。比较原始,比较土。但讲谈性质嘛,随意聊聊。我们加入了现代的知识观点去读古书,就发现很多古人没有的看法。古代经济底子太稀薄,导致了很多我们熟悉的结果。中国在古代的经济总量一直很高,但是有两个东西比较低,一个是人均产出,output per capita,一个是中央财政。汉书算了一笔账,这段我就不读了,翻译过来就是说,一户五口之家种地的产出,吃喝拉撒用掉80%,10%给国家,10%是余财。一直到明清引进玉米土豆这些高产粮食作物之前,老百姓种田,除开自己吃喝用度,都没啥多余的产出,没啥结余。这个情况可能从秦到明清都存在,当然后世生产率还是会提升,但很慢很有限。就算到明清,还是大量人生活在温饱线以下(包括建国以后)。了解这个,就一下子读懂了历史书上很多的记载。比如,为啥历代都怕兼并田地。为啥历代有良心的文人都感叹“路有冻死骨”,“不是养蚕人”。这么低的生产率,自耕农还能活,佃农确实只能饿着。有地主官员皇帝再多抽一下成,多折腾一下,哪能活?但自耕农是必然没有财力长期保留土地的,遇上天灾人祸就得卖田。按这生产力,你出一个锦衣玉食的人得多少人饿死?题外话,粮食是中国人永远的痛,在文化里有特别的地位。现代科技下,粮食基本无忧,中国政府还是最有口粮忧患意识的政府,就是这个文化根子。这种生产率决定了,扛不住天灾人祸。但王朝晚期必然存在腐败加剧,垄断家族崛起,皇族人数过多这些问题。简单说就是贫富不均加效率低下。前面说了,人均就在温饱线,那贫富一不均,就饿死人。一饿死人,老百姓必然造反嘛。这还不算天灾的影响,有天灾,亡国更快。这个农民人均生存水平太低的问题,是历史上很多事情的大的根源。结合这个背景,你想想书里的记载,是不是好理解多了。曹操,李世民都感叹过十室九空这件事情。按古人的户口统计,是支持的。高达80%的总人口消失,挺多次的。太平天国一闹,能死一亿人。 再讲一下中国的疆界,都是reach了四面的极限。大海,高山,沙漠,草原。但南边东面很少有外敌,敌人主要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原因倒不简简单单是骑兵比步兵战斗力强,或者游牧民族更彪悍。这是一小方面。但凡汉族人组织结构严密,经济力量足够,以百倍的人口集中精华去打对方,都能打败少数民族骑兵,汉武帝曹操李世民朱元璋这些雄主都可以做到。真正的问题还是经济和战略上缺乏选择。以15 inch降雨带为分界线,雨水少了就不能种田,只能游牧渔猎。但凡能种田的地方,汉人全给占了。但北方草原森林不能种田的地方,汉族人占领不了。这是一个战略上的大劣势。游牧民有条件骚扰古代的中国,中国人没条件消灭游牧民族。这是一边倒,稳赔不赚的事情,哪天汉人自己内部不行了,游牧民族就唱来一波征服。偶尔搞出来成功的远征,又没法占领同化敌人。过几十年另一拨人在草原或东北 森林里又要崛起。典型的是宋朝,北方前后经历辽,女真,蒙古三波入侵,还不算西面的西夏和吐蕃。前面说了,其实国家的余财很少,打仗基本是几十个人才能养得活一个战士,千里运粮,劳民伤财,经济受不了。一份粮食,没有运河要运到前线,民夫就吃掉90%以上,所谓“千里负担馈馕,率十余钟致一石”。搞得就要国家破产,盗贼四起。汉武杨广北宋明末,都在此例中。古人不太看经济,总觉得是歪门邪道,只能特笼统知道“劳民伤财”四个字。我们今天人一分析,一目了然。对游牧民族的战争,如取得歼灭战的大胜,则平安几十年,但经济上的成本也是巨大。绝大多数情况,汉族以步兵为主的部队没法追杀骑兵,只能是击溃战不能是歼灭战,或干脆打不赢,则只能依托长城或边境要塞做长期守备。和平是最低成本的,但往往难以达成。无论如何,15英寸降水线几乎是国家破产线,北方边患连绵不绝,好的年份里劳民伤财,坏的年份里则是外族入关。 我们古人要统治极为庞大的领土,又没有通讯手段支持,百里千里之外的情景,全靠下级汇报得知,上级发出的指示只能极其笼统。而2000年前,秦的国土面积就远超过欧共体。对付这些困难,政治上就采取了一种简单化,保守化的态度。你再想想统治权术的实际背景。如果不是愚民,不是通过死板的道德约束去管住人的思想,通过老百姓能懂的社会规范让乡村自治,哪有资源去统治无数的乡镇。明代有1100多个县,富裕的和贫困的之间产出相差几百倍,而土地的测量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进行一次。有时候我个人推测,之所以历史选择了儒家而不是法家作为官方思维,是因为法家的管理对资源要求很高,需要大量人的基层公务员,大量的记录,信息传递和镇压。而前面讲了,人均资源是很稀缺的。简单说,法家没有技术和资源支持,就显得超前了。中国的人均资源不支持这样造。儒家更多的依赖于不要钱的东西——mental resource,产生精神向心力和社会约束力。以相对简明而刚性的准则,统一培训出读书人到官僚的体系作为统治的中坚。 你让现代人去马后炮,放到古代那个约束条件下想,得出来的解决方案,未必比“外儒内法”先进。法家的社会管理能力也要,但又不能太认真的要,必须要模糊化,更不能宣传于纸面之上。你制度设计要弄得先进一点,花样多一点,文化不支持,技术不支持,资源不支持。你穿越回去都没用,人心是千千万万的人心,穿越者去了只能被天下万民所淹没,没法宣讲现代的观念。地主家其实也没啥余粮。减少折腾,减少试错,增强农民和士大夫的认同感忍耐力,舆论控制,走的是这一条黑科技。一个庞大的帝国把天下万民的差异性抹杀掉,军训般统一要求,强调服从,用老百姓能记得住的道德要求代替普法,用一个小小的文官班子管理郡县的千头万绪,再往上层层负责制。社会稳定和税赋完足就被认为政绩过关,上级就认为治下民风淳朴。这是大一统的路子。如果不走大一统的路子,更灵活更具体一些,会不会好?估计够呛。没有现代技术支持,精细化管理往往依赖于产权下放,如欧洲日本的领主那样,自己一块领地实际负责,自己说了算,灵活实际的制定规则。官僚没有产权,自己说了不算,大政出于中央。上面规定的太细,下面千头万绪,必然打脸。战争和摩擦损耗的资源只怕更大,中国历史更惨,或者现在就没中国了,中间不知道更迭到哪里去了。跟古代西方比一比,中国这套玩法的优势在人均生产力都很低的时候是显现的。 但中国人均生产力变化率太低,西方近400年大幅提高人均产出以后,一下子就落后了。这是看近代史一个基本的点。 古代统治的低效性,展开了讲会万分精彩,波澜壮阔,这是中国人最爱聊的。但硬性约束讲起来容易讲清,今天可以说一下;政治得失的方方面面讲起来就要复杂的多,今天是肯定没法开头讲了。 只说特直观的小例子。读中国小说的人都知道,但凡救灾,河工,中央拨出去的银子最后用到实处的往往一成都不到;但凡盐铁专卖,矿山,铸钱,江南制造这些国营的东西,最后都是官员商人监督的太监富可敌国。在庙堂之高,乱政,胡闹的事情,毫无基本经济政治逻辑的事情,实在太多。而且按黄仁宇的说法,往深了一研究,很多都是历史必然,不是个别英雄小丑搞出来的偶然。这就是综合看,而不是一朝一代停留在讲历史故事的阶段。 就这样,其实中国也还是历史上最延续的帝国。这里说句题外话,可见人民也好帝国也好,还是挺抗造的。没那么容易垮台,不要听人传销“崩溃论”。不到天怒人怨的程度,特别没有经济破产,一般都崩不了。中国人过去的历史,给口饭就能谢天谢地。今天不是这样,但也还是最resilient的国家之一。文化基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