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新足迹 门户 读万卷书 查看内容

浅谈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心理正常/健康?

2018-9-27 11:22| 发布者: springwel | 查看: 14627| 原文链接

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心理正常?标准或者看的角度不同,自然会得出不同的结果。现在就梳理一下。

一个人是否有病还是正常?有如下三种角度。

第一,首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由弗洛伊德衍生出来的徒子徒孙包括很多门派,比如荣格心理学、存在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后现代主义、马克思主义与精神分析、客体心理学、自体心理学。
荣格心理学:又称分析心理学。荣格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瑞士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医师,分析心理学创立者。他是一个智力早熟的人,性格孤僻,想象力丰富
十几岁时就广泛阅读过古希腊罗马哲学家、中世纪经院神学家及近代哲学家黑格尔、康德、叔本华、尼采等人的著作。早期曾和S.弗洛伊德合作。
后来,由于观点不同,两人关系破裂。他的分析心理学因集体无意识和心理类型理论而声名远扬。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反映了人类在以往历史进化过程中的集体经验。
人从出生那天起,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已给他的行为提供了一套预先形成的模式,这便决定了知觉和行为的选择性。荣格心理学对于心理问题的形成一般归结为某一原型没有得到良好发展而受到阻碍(当然也可能是个体层面的某一情结),由此精神系统作为自我调整而表现出神经症或别的问题。荣格心理学治疗目标因此使受挫折的原型或情结获得应有的发展,其最关键的是个性的成熟发展--自我实现或个性化,人生充实感的获得
所以荣格心理学治疗对于接近中年以上或者反省意识较强的对象是适合的,而且治疗对象里受过高等教育的中产阶级占有较多比例
但对于儿童、青少年、贫民阶层的治疗则存在一定局限,虽然在一些方面荣格心理学治疗一些治疗技术在儿童领域也很有成效,如沙盘技术、绘画技术等。自我实现的治疗目标更适合中年以下的人,而个性化目标的完整发展则更适合中年以上的人。同时荣格心理学治疗一般是中长程的治疗,这需要患者有经济保证。
但荣格心理学治疗存在的人情味是很丰富多彩的,治疗师可能使用多种治疗方式来适应患者个体的发展,他们更多的把患者看成是一个寻求发展的个体的人,而不是简单的把患者看成一个统一诊断标准下的病人详见:什么是荣格心理学的四个阶段?| 心理学人

存在主义心理学:存在主义心理学(Existential Psychology),因存在主义影响而兴起的一种心理学理论,为“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两大取向之一。存在主义强调人的存在价值,主张人有自行选择其生活目标及生活意义的自由,重视现实世界中个人的主观经验及主张强调人须负责其自由行动所产生的后果。代表人物有罗洛·梅、布根塔尔等。自上个世纪50年代末以来,许多西方心理学家受存在主义和现象学的影响,试图从哲学的高度来理解人的心理和进行心理治疗。存在主义是一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它认为人存在的意义无法经由理性思考而得到答案,而强调个人、独立自主和主观经验。尼采和克尔凯郭尔可被看作其先驱,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萨特和加缪等是其代表人物。维基百科中概括存在主义的最突出命题为:世界没有终极的目标;人们发现自己处于一个隐隐约约而有敌意的世界中;人们选择而且无法避免选择他们的品格、目标和观点;不选择就是一种选择,即是选择了“不选择”;世界和我们的处境的真相最清楚地反映在茫然的心理不安或恐惧的瞬间。在20世纪中它流传非常广泛,受其影响的存在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当代西方心理学的最大弊端在于脱离了现代社会的生活实际。心理学家的首要任务应当是研究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存在的空虚、孤独、焦虑、自我陌生和自我疏离等病态心理。 [1]  克尔凯郭尔对焦虑的论述为存在主义心理学做出了重要贡献。精神分析学派对潜意识等人类行为的非理性根源的研究等也对存在主义心理学有直接影响。详见:存在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由马斯洛创立,以罗杰斯为代表,被称为除行为学派和精神分析以外,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和其它学派最大的不同是特别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而并非集中研究人的问题行为,并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称为自我实现。人本主义于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60年代开始形成,70~80年代迅速发展,它既反对行为主义把人等同于动物,只研究人的行为,不理解人的内在本性,又批评弗洛伊德只研究神经症和精神病人,不考察正常人心理,因而被称之为心理学的第三种运动。
人本学派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把人的本性的自我实现归结为潜能的发挥,而潜能是一种类似本能的性质。人本主义最大的贡献是看到了人的心理与人的本质的一致性,主张心理学必须从人的本性出发研究人的心理。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1908~1970)和罗杰斯(1902~1987)。马斯洛的主要观点:对人类的基本需要进行了研究和分类,将之与动物的本能加以区别,提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发展的;他按照追求目标和满足对象的不同把人的各种需要从低到高安排在一个层次序列的系统中,最低级的需要是生理的需要,这是人所感到要优先满足的需要。罗杰斯的主要观点:在心理治疗实践和心理学理论研究中发展出人格的“自我理论”,并倡导了“患者中心疗法”的心理治疗方法。人类有一种天生的“自我实现”的动机,即一个人发展、扩充和成熟的趋力,它是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各种潜能的趋向详见:人本主义

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是9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一种新的思潮,是后现代主义时代精神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思想反映了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信息社会,从产业商品过渡到消费商品时期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心态。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对行为主义的机械还原论、弗洛伊德的生物还原论以及人本主义学派的“自我中心论”的批评以及加强对高级心理研究的建议是值得深思的。但对主流心理学的全盘否定,对科学研究的客观性、因果决定论的怀疑是没有根据的。未来心理学的发展只能是在正确思想指导下,朝着文理结合、微观与宏观研究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道路不断地探索与前进。详见:后现代心理学

马克思主义与精神分析:作者认为精神分析是一种纯实验科学,在观点上是辩证唯物的。马克思主义描写了客观生活,而精神分析描写的是主观生活,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人类的行为才能得到适宜的描述。全书除约翰·斯特拉斯写的导言外,分为精神分析学、精神分析与马克思主义两卷,共12章。前卷主要讲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后卷阐述精神分析与马克思主义的共同性。详见精神分析与马克思主义

客体心理学:客体关系理论(object-relations theory)是心理动力取向的人格发展理论,主张人类行为的动力源自寻求客体。客体关系理论是在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中探讨人际关系,更强调环境的影响。认为真正影响一个人精神发展过程的是在出生早期婴儿与父母的关系。此理论探讨的是婴儿与母亲的关系如何影响个体的精神结构以及个体如何成长起来,将人格发展的重心从俄底普斯情结转移到从出生到3岁的俄底普斯前期的冲突之上。客体(object)一词为弗洛伊德(Freud)所使用,对婴儿而言,客体指满足需求的事物,对儿童而言,客体一词可与『他人』互换,客体关系即指人际关系。而此等人际关系乃塑造了个体当前与人们之间的互动情形,不论是真实的或幻想的。
客体关系是指存在一个人内在精神中的人际关系形态的模式。客体是一个与自体相对应的概念,客体指的是一个被爱着或恨着的人物,地方,东西,或者幻想,包括内在客体和外在客体。外在客体是指真正的人物,地方和东西,内在客体指的是心理表象,即与客体有关的影象,想法,幻想,感觉或记忆。自体也是一种心理表象,指的总是一个内在的影象,基本上是属于自己的想法,感觉或幻想。客体关系理论的重要假定是,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型态一旦建立,就会影响其日后的人际关系。进而言之,人们会去寻找符合过去已建立过关系型态的关系。例如:过于依赖与过于孤僻的人,有可能是在重复著刚学走路时与母亲所建立起来的关系型态。详见:客体关系理论

自体心理学:精神分析理论技术的一种,源自海因兹·科胡特对自恋型人格疾患的研究,关注的是自体的发展及自体客体转移关系。自体心理学主张三极自体结构,以及正常自体是镜映、理想化和孪生需求的平衡。自体心理学与客体关系理论两者同为自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以来,擅长且详细描述关于前语言现象的问题与处理的两个精神分析理论。1970 年代初,海因茨.科胡特发表其现已闻名于世的专题论文《自体的分析》,首次提出“自体心理学”理论。弗洛伊德最先于20世纪早期向科学界引入精神分析,自体心理学自出现后,迅速成长为最重要的精神分析理论。科胡特接受的训练属于美国自我心理学理论,他赢得了坚定保守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师之声誉,于1964年成为美国精神分析协会的主席。
但最终促使他质疑精神分析理论(他曾以此做为科学依据)并借以获得声誉的,并非他的治疗策略,而是他的正直、以及他对许多患者的治疗僵局及过早终止治疗的深切关注。当一位同事问他为什么会改变自己的想法时,他坦然承认,他“越来越感到我[向患者]做出的解释很勉强,而患者的、有关我不理解他们之抱怨 ... 是有理由的”。在揭示他的自体理论时,科胡特撇开自己的经典理论,转而从患者身上寻找线索。特别是 25 岁左右的F小姐的个案,她坚持要求科胡特完全听懂她的每个言词。
科胡特作出假设:分析师和被分析者之间的共情性关联的“中断-修复”序列,必然存在于每个有效的治疗中;同时他还提出,如果这些共情中断被保持在某个“最佳”(而非“心理创伤性”)水平,则它们是无害的、而且实际上是心理建构的形成和分析治疗中的基本成分。详见:自体心理学

第二,是华生的行为主义。
中国人对华生在熟悉不过了。比如棍棒下出孝子。约翰·华生(John B.Watson,1878)于1913年首先打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旗帜,是美国第一个将巴氏的研究结果作为学习理论基础的人。他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在华生看来,人类出生时只有几个反射(如打喷嚏、膝跳反射)和情绪反应(如惧、爱、怒等),所有其他行为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建立新刺激―反应(S-R)联结而形成的。
1913—1930年是早期行为主义时期,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创立的,他主张心理学应该屏弃意识、意象等太多主观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毋须理会其中的中间环节,华生称之为“黑箱作业”。他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他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在他眼里人和动物没什么差异,都遵循同样的规律。不幸的是,华生所倡导的理论应用在自己小孩身上,几个小孩都得了抑郁症,还有个孙女专门写了一本书《black side》讲她的所见所闻。

第三,克雷佩林的二分法精神病学。
埃米尔·克雷佩林 (Emil Kraepelin 1856.02.15-1926.10.07),德国精神病学家,现代精神病学的创始人。克雷佩林以精神病病原学的研究而著称。他是人格测验的先驱,最早用自由联想测验来诊断精神病人。精神官能症(neuroses)、精神病(psychoses)、阿兹海默症等专有名词都为他命名。详见:埃米尔·克雷佩林

以上三种理论广泛地应用于日常生活、专业心理精神治疗中。有些概念已经司空见惯。比如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填饱肚子后就要开始精神追求。还有人生贵在体验。华生的行为主义,比如要孩子从小养成各种‘好’习惯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