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写文章常引用一些俗语,比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置于死地而后生;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等。就说第一个,三个臭皮匠能顶个诸葛亮吗?一堆傻子加在一起就变成智者?所以,这句话要正确,还得看着三个臭皮匠的水平,以及在那些方面擅长。在这本书中研究表明一个群体中,显著高于群体其他人员水平的,如果实施独裁,对群体的利益是最大化的。这让我想起新加坡的李光耀。再说置于死地而后生,是司马迁写韩信打仗时用的语言。韩信被逼到一个山谷,孤立无援,眼看就要全军覆没,后来不知咋就了就重振雄风。这是有一定的条件才能‘后生’的,很多人置于死地就是死了。还有最后一句,好药就一定是苦的吗?得看是什么病什么药。比如脊髓灰质炎疫苗就很甜,俗称糖丸。忠言也不一定要逆耳,让别人听了不高兴或不舒坦,很多不是忠言却很逆耳。等等。 本书几乎所有的结论都有相关实验支持。 下面就谢谢我的读后感,结合自己的感悟和经验来谈,肯定有一定的局限性。我的方式是记录对自己感触深的句子,然后点评。 如有感兴趣的,建议大家去看看这本书。必有收获。 1 实际上,知觉不仅仅受到人们的预期的影响,也受到了其愿望的影响。那些与希望、欲望以及情感等因素相关的影响被称为“动机”因素。 评:人们预期效应是什么?比如喝酒后,人们预期会飚车。于是给受试者一杯酒精饮料(并非酒精),他在驾驶的时候很有可能会飚车。在做任何重大决策和判断之前,问自己一些问题:看待事物的方式是否受到了某种动机的驱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否夹杂了自己的预期? 2 不协调理论认为,当人们为一件事情付出越多,他们就越认为这件事有价值,而且越有压力为这件事情继续 评:比如购买商品,为了某一目标而做出的任何承诺和努力。比如选举,投票给某个选举人后,你觉得他赢得选举的可能性更大了? 3 抽象概念和实际行动只有微弱联系。 评:Richard LaPiere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社会学家。家与一对中国夫妇结伴周游美国。两年间,拉彼埃尔和那对夫妇游遍了全国,总共到过184个餐馆,67个旅馆、汽车旅馆和专门招待旅行者的家庭。虽然在当时存在着很严重的反华倾向,但在这些接待过他们的251个地方中,只有一次让拉彼埃尔感受到了种族歧视。事实上,拉彼埃尔认为,有72次他的同伴甚至受到了“超出一般规格”的优待。由此,拉彼埃尔认为,美国人对中国人并不存在偏见。六个月后,这位社会学家向业主发去一份调查问卷:你会接待中国人吗?在他坚持不懈的努力之下,回收了128份问卷,其中81份来自餐馆、咖啡厅,47份来自旅馆、汽车旅馆和专门招待旅行者的家庭。在这些问卷中,有118份问卷表示他们不会接待中国客人,有9份表示要视情况而定,只有1个妇女记得半年前接待过一对中国夫妇。 4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评:学生是否会在考试中作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为这次考试做了充分的准备,而不是他自己所宣称的对待作弊的态度。我有点类似于‘别看一个人说什么,要看做什么。’信誓旦旦的爱国态度,不一定就真的会有爱国行为。态度与行动并不是那么密切相关。态度与表露在外的行为实际上是无关的,或只有很微弱的相关。 5 当人们对一个问题并没有很坚定的信念时,他们通常会对那些“最广为流传的句子”做出反应,这些句子使得人们的态度往社会所赞许的方向靠拢。 评:同一问题不同问法,可产生不同的答案。‘你认为美国是否应该允许公开发表反民主的演说?’‘你认为美国是否应该禁止公开发表反民主的演说?’对前一问题,持否定态度,即不允许有62%,而后者只有46%做出肯定回答。相差16%。 6 西蒙认为,人们在做决策时,追求的是“满意”而并非最优。满意是指,选择一个最能够满足你需要的方案,即使这一选择并不是理想化或最优化的。比如说,在租房子的时候,人们倾向于寻找一套能够满足某些需求(价格、位置、空间、安全性,等等)的房子。他们并不会彻底搜寻所有可能的房子,然后选出能够产生最高效用的那一套。西蒙(1956, p. 129)写道:“不管有机体在学习和选择情境中的行为多么具有适应性,这种适应能力都远远无法达到经济理论中理想的‘最大化’状态。显然,机体的适应性往往只是能够达到‘满意’,而不是‘最优’。” 7 人们在面对收益时常常是规避风险的,而在面临损失时则常常偏好风险. 评:比如很多人选择非常稳定但工资比较低的职业,而不是不稳定,但收入可能高。 8 “赌徒谬论”(gamblers fallacy),这种观点认为,在一系列的坏运气之后必然会有好的结果出现(或者,用更为通俗的话讲,就是认为一系列结果相同的独立事件必然会跟随一个相反的结果。 评:成语否极泰来,也可能一系列的不幸事件后,好事情并不回来。比如你连续投掷了三次硬币,都是正面。现在对下一次投注,金额100澳币,你会投正面还是反面。很多人认为多次正面后,反面出现的几率大。其实两者出现的几率是相等的。 9 高中成绩与大学成绩 评:这两者之间只有中等相关性。考试成绩由两个部分组成:真实分数和误差。前者指应得的分数,后者包括所有与能力无关但会影响考试成绩的因素(比如考前的睡眠、血糖水平、心境、当时的照明情况等),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因素可抵消,偶然情况下,会共同作用戏剧性地提高或者降低一个人的考试成绩。 10 社会性懈怠 评:一个和尚有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处于群体中,人们不会像独自行动时那样直接感觉到自己的努力和最终结果之间的关系。最终结果所担负的责任会在群体成员之间分散,而独立行动时则要对结果负全部责任。 11 人多智慧多吗? 评:群体通常胜过其中一般的个体,但是群体经常不如其中最优秀的个体。希尔发现,对于容易的任务,增加群体的人数只能增加一个人能独立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对于困难的任务,群体合作的主要优势在于,群体成员能够汇聚所有人的资源并纠正他人的错误。很多个体水平的直觉和偏差在群体中发挥了同样的效力。 群体讨论通常会加强已有倾向。 群体通常比一般的个体表现好一些,尤其是在一名指定的领导者鼓励全体成员发表见解的情况下。 群体中最好的成员通常比群体表现更好(有时可使用独裁者决策技术来利用这一点)。 几个人独自使用头脑风暴法比群体会议更为有效。群体选出一个判断相当准确的独裁者,如果这个独裁者总是变得民主,结果反而降低了最终判断的准确性。 12 信心与准确度:通常我们认为一个人准确率越高,越自信。 评:事实上并不是这样。人们的信心评分实际上与他们的准确度并无联系(每一名答题者信心与准确度的平均相关仅有.08, 接近零)。总体而言,答对了9或10道题的人并不比那些成绩较差的答题者具备更强的信心,并且高信心的答题者与低信心的答题者得分基本相同。如何才能减少过度自信?停下来思考一下为什么你的判断可能是错误的。自信常被看成’社会需要特征’。‘肯定比否定能够激起更多的感动和兴奋是人类智力中特殊并且永恒的错误。’就像足迹的加分一样,被加分就激动。 13 歌德说,按照人们应该成为的样子去对待他们,并且你要帮助他们变成他们能够成为的样子。 评:“自我实现的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一词在1948年由罗伯特·默顿(Robert Merton)提出。用默顿的话说(1948, pp. 195-196):“起初,自我实现的预言是指对情况的错误定义引发了一种新行为,这种新行为使得最初的错误概念变为了真实的。自我实现预言的外在效果是使得错误的盛行得以延续。因为预言者会引用真实的事件进程来证明他从一开始就是正确的……这就是社会逻辑的反常之处。”简言之,自我实现的预言是错误的概念,但它们是那种最终被证明是正确的错误概念。 在1968年,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发表了当前在自我实现预言方面最为著名的研究。在该研究中,小学教师得到了关于自己学生的一些诊断性信息,这些信息暗示,占总数20%的学生将会在未来的学业中获得巨大发展。在8个月以后的IQ测试中,这些学生的成绩确实比其他学生长进得快。 这一发现值得关注是在于,这些高成就者是随机选出的。显然,教师给予了这些“巨大发展者”更多的赞扬和关注,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这些学生确实比其他人发展得更好。 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将这种现象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来自萧伯纳的戏剧《皮格马利翁》,剧中希金斯教授通过教给一个卖花姑娘如何着装和说话,使她真正变成了一位“淑女‘。 14 在恋爱关系中也有诱捕现象存在。卡里尔·拉斯布尔特(Caryl Rusbult,1980)发现大学生在角色扮演的实验中更加忠实于恋爱伴侣——并且较少可能与他人约会——如果他们的关系持续了一年而不是一个月。因此,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学生在该关系中投入的时间是与他们未来的忠诚度直接相关。 评:投入的时间越多,忠诚度越高。 注:本书用大量的实验结果来支撑其论点,而不是中文书那种信口开河。缺乏精确性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弊端。 有兴趣可进一步阅读: ![]() 豆瓣链接: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1936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