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新足迹 门户 读万卷书 查看内容

那些花儿

2018-7-23 23:51| 发布者: jamesadachi | 查看: 6852| 原文链接

据说一些人的灵魂是来自山谷的树林,每个人呢都有属于自己的树,聪慧透彻的灵魂能记得住来时路,也就能找到那棵树,和幼时的自己相遇。大江健三郎写道,年幼的他准备这样问苍老的自己:

你是怎么生活过来的?

说回《悟空传》,故事框架是取材于《西游记》中的“真假美猴王“,在人物塑造上借鉴了《大话西游》,最明显的就是小说中的阿紫和电影紫霞仙子的呼应,以及对白中不时浮现的电影痕迹,但如果只是这些,《悟空传》的影响就不会有现在这样大。

说说这部小说的亮点。写作手法上,今何在大量运用倒叙插叙,散乱了整个故事的时间线,伴之夹杂其中的佛教符号使得这种杂乱带些点禅宗偈子的妙处。

主题方面,有人说是回归,有人说是阴谋,有人说是反抗,有人说是无可奈何。可是对我而言,这个小说的主题就仅限于对经典故事宣泄情绪性的颠覆,或者更难听的说,是为赋新词强说愁。除此之外给《悟空传》加的戏,基本上都和因《大话西游》而把星爷捧为后现代主义结构大师一样,是无用功。

至于谈到小说的整体印象,不知大家是否有这样的体验:不小心再次看到自己初高中的文章,会尴尬到一阵阵冒凉气。上周末重新翻《悟空传》,我就是这种感觉:聪明,热情,愤怒,但缺乏力量,如同一只瞪大眼睛的小刺猬。

我强烈认为整篇小说的感觉就像看着一对马上坠入爱河恋人的絮语,细腻琐碎还勾兑了点儿精神分裂,也让我想起一些仗着年轻煲电话粥,并且丝毫不节制语言想说尽天下情话的追求者,在荷尔蒙的作用下脑洞奇大,提笔写信就没完没了,更有甚者还得在信纸上挂几滴水,全当是抑制不住的相思泪。

说到我第一次读《悟空传》,还是喜欢撑着脑袋呆望远天云山的年纪。因为当时在看之前早对西游记的故事门儿清,于是乎这部小说对我的作用是“原来还能这么说话”,具体帮助体现在可以狡猾地把“我要让这天…”那串排比稍改改就塞进作文,然后交老师,下来的成绩证明还是很有效的。

此外,由于某人早熟,虽然天生反感言情小说,但读到猪八戒和月殉情,吧嗒吧嗒眼泪掉个没完。有趣的是,依然是这本书让我对佛教有了兴趣,随后找来看蔡志忠的漫画《六祖坛经》等。

作为从树而来的人,我自信能找着自己的树,那时候我会对小时候的我说:
没事儿,中二吧,记着读任何书都不是终点而是起点。你看,我现在不是挺正常的?么么哒~

“旗帜”,无论前面定语为何,飘扬的前提是乘风,而飘风不终朝,无常不定本是寻常,因而情绪无论怎样热烈总归不是可以立足的地方,这也就为 悟空传 套上紧箍咒,压上五指山。如果不是有幸参加足迹读书活动,这部作品的价值也就限于以上了。

在写这篇书评时,突然想起来一次跟父亲闲聊时,怹说起“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还担心起几百年后身为傻儿子的我会孤零零,想想也怪可怜的。我当时本要说点什么,可嗓子眼儿却被什么情绪给塞住了,半天吐不出一个字。

这个记忆片段的清晰程度,绝对不是《悟空传》的印象能相提并论的,在这泓清水前,我的本心无所遁形。

天遮住眼又如何,心埋地下又怎样,我不需要众生都明白我意,我只要大家都健健康康的,平平安安的,幸幸福福的,我只要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万家灯火温暖夜归人,不时还能沾着醋吃顿饺子。

我不需要慷慨激昂,只要岁月静好,无所谓踏碎凌霄,只要从善如流,不疾不徐养来复之仁心。生活本是琐碎操劳,动不动嗷嗷叫唤真就大可不必了。

====================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 虞美人.听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