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新足迹 门户 读万卷书 查看内容

简单记录2018年看过的英文书

2018-6-28 16:10| 发布者: elena_sokolova | 查看: 6088| 原文链接

简单记录一下今年看过的英文书,大概从5月开始看的。以前买书很多,但不精,所以买到的坏书也多,结果就是1.浪费钱 2.太占地方,扔又可惜,毕竟都是真金白银买的 3.读了坏书浪费时间又生气 现在控制买书数量,精挑细选,结果发现今年买来的书都是非常满意的好书,以后还要坚持下去。

按阅读顺序写了


1. 也是脱北者的自传,但跟其他不同的是这本是出生在日本的朝鲜族写的。朝鲜的日本归侨也算挺有规模的群体了,经济状况由于有留在日本的亲戚支持普遍不错,但政治社会地位比较低下,因为属于不能被信任的。这本书的作者父亲是朝鲜族,母亲是日本人,在日本长到12岁左右父亲被忽悠,听说朝鲜条件好,省得留在日本受歧视,就带着全家回去了。结果上岸就后悔,发现远不是那么回事,但也晚了逃不回来了。

我觉得全书最悲剧的是作者的日本母亲,从小受过不错的教育,结果嫁了个家暴的朝鲜族,离家出走过,后来又回来。去朝鲜前夕她母亲要跟她断绝母女关系,但她还是去了。在朝鲜不懂朝鲜语,物质条件极为艰苦,憔悴得不成样子,最后40多岁就累死饿死了。本来她在日本可以过不错的日子的。

这本书200多页,很容易读完。


2. 驻华的美国华裔记者写送儿子去上宋庆龄幼儿园的经历。这本的作者其实就是写长乐路那本的老婆。不能说有太多新鲜的东西,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自己熟悉的东西也挺有意思,而且作者文笔不错。而且看书才发现现在国内幼儿园老师要送礼都那么厉害了。很搞笑的是作者作为国外土生土长的华裔,送礼这套很不在行,最后成了不成功的‘尬送’,我觉得如果是我估计也是这种效果。

唯一有点不解的是作者后记说幼儿园名称是化名,可既然是化名为什么要化成一个本身就存在的幼儿园,而且描述的确就是宋庆龄那个档次的。还有点不爽的就是我是23块钱买的这本书,买完看完发现打折了,现在才11块钱。


3. 日本人写日本美食的。这是作者的第二本写日本美食的书。第一本是10年前带老婆和两个儿子去过日本后写的,叫'Sushi and Beyond'. 现在又全家故地重游。书非常详细有料又有英式幽默,而且不光是长美食方面的见识,还能了解很多关于日本历史文化的东西。两本书在Goodreads上都没超过4分,有点意外,不过可能正是因为太细致详实了,会让不怎么了解日本的欧美读者感觉受不了。如果不对日本地理和各地文化有点大致的了解,读他书中去过的各种地方就是一团浆糊,但有些了解的人读着就有种connect the dots的感觉,有些以前看过记忆中的东西又被发掘出来然后觉得原来如此。他以前写北欧几国的书我也很喜欢, 叫‘The Almost Nearly Perfect People’

看这种日本美食书最大的感受就是‘匠人精神’,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做到极致。多少有名的店都是要当学徒10年,第一年只能刷碗,目的是仔细研究餐具,因为餐具使用也是很有讲究的。第三年才能开始拿刀切鱼之类。

其实对于这个‘匠人精神’我的感觉一直很复杂,一方面当然是各种感动,觉得正是这种努力才有最好吃的东西和各种传承,但另一方面觉得这个真是性价比太低了。10年和一年训练出来的人做的东西,除了特别识货的美食家,我觉得大部分人不会感觉到天和地的差距,甚至完全吃不出来差别都有可能。不过现在‘匠人精神’也越来越少了吧,毕竟更多人都更现实了。但一旦哪天完全消失了,又会感觉特别可惜。所以那些匠人的高端东西,还是留给识货的人享受吧,让我吃也是浪费,反而是辜负了人家。

有时也想那些开在世界各地99.9%都不是日本人开的日料店,培训一天就能做寿司的,在这些真正的匠人眼里会不会更是一种对自己所爱的东西的侮辱,而不是日料发扬光大带来的欣喜和自豪。


4. 好友送的写人与猫的日本小说,200多页,拿起就放不下,非常好看,通过和猫旅行拜访人回顾了男主人的一生。文笔流畅,很有画面感,就像是在看一部日本电影,结局有些悲伤,但我没像好多其他评论里的人一样哭着读完。其实已经好久不看小说,更喜欢看些纪实的,但看了这本觉得自己是不是应该找些日本小说看,貌似也很好看的。


5. 澳洲空中技巧奥运冠军的自传。是在local书店打5折时买的,15块钱觉得还挺值的,因为我本来就喜欢看运动员自传,喜欢知道一些内幕,同时通过看他们的经历怀旧,毕竟空中技巧我从98年就开始看了,虽然也只是看奥运会为主。其实以前不是很喜欢Lydia, 觉得她看上去不太nice, 但看完这本自传倒是路人转粉。以前觉得她比赛时不太nice其实也没什么根据,就是一种感觉,现在想想可能也是因为她对自己要求高,对胜利和挑战自我过分渴望那种气场透过电视机屏幕我不太喜欢。之所以看了自传对她转粉是因为能看出她是真心喜欢这项运动,喜欢挑战自我,目标是像男人一样飞翔,不断突破女子动作的极限。所以她2010年拿了奥运会冠军后也没退役,还坚持到了14年和18年冬奥会。期间还生了两个孩子,实在是铁人,而且之前有一年伤病休息还自己设计了冰袋并注册公司找人生产做起了生意。

以前没想到的是澳洲体育界也这么官僚,而且他们温哥华冬奥会前的一年竟然教练跑路了,全队没有教练,最后靠瑞士教练收留。而且她也很诚实地说自己想过代表芬兰参赛,因为澳洲训练条件实在不行,为了自己的体育梦想她宁愿被骂卖国贼,虽然她一直是希望夺金牌奏澳洲国歌的。最后多谢瑞士教练收留,她很高兴没有走到需要改国籍那条路。

而且她前期训练太刻苦,小伤都是忍着,结果成了大伤,后来职业生涯一直被困扰。所以一味蛮干有时并不是最好的做法。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6. 深度写西班牙美食的。两年前看过作者写日本美食的,上周又订了最新出的写意大利美食的,还没到。作者会西班牙语,在西班牙居住过,又娶了西班牙老婆,所以对西班牙可以说很了解。以前对于西班牙美食我只知道海鲜饭,这次看作者写不同的地区的美食才发现有不少学问。

好多人总是一提中餐就总认为是世界第一,其他地方的人吃的都是垃圾什么都没见过,全世界的人都为中餐折服。其实我觉得没有什么东西是一定最好吃最难吃或者所有人都爱吃的,只有自己吃得惯吃不惯的。其他地方也有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不知道是因为自己孤陋寡闻,而不是别人真的吃的都是垃圾。况且中餐本来也不是所有人都喜欢,甚至可以说很多人都不喜欢,觉得oily和fattening, 在很多地方受欢迎程度也远比不上日餐。


7. 开二手书店的人一年的日记。看之前觉得会不会很流水账,看之后发现的确是流水账,但非常有意思,比想象中好很多。作者在一开始就说开书店绝对没有很多人想象得那么浪漫,生意难做,而且奇葩顾客很多,比如各种胡乱压价的,或者网购的人经常都收到了书还要退款,否则就写差评。这些奇葩顾客用作者的英式冷幽默描写得很精彩。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