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前,大学读的是英语专业,被迫读了一些原版名著,极其痛苦。一句话里生词一堆,读到第三章还没明白作者要说什么。工作后很长一段时间拒绝读英语书,一直到生娃。 有了娃后,一开始是被迫读绘本。到孩子进入小学高年级,总算完整地读下一本《哈利波特》第一部。如雷贯耳的书,作者和情节就不展开了。这系列的书充分体现了现代畅销书的几大优点: 1. Plain English – 很拽的生词少,像我们这些英语非母语的人很容易读下来。 2. 情节奇巧抓人节奏明快 – 在如今这个快餐社会,如果一本书在第二页不能抓住读者,就完蛋了。 3. 很少唧唧歪歪的人物心理描述,风景描述,主要以说故事为主。对普通读者来说,这样的书更容易产生阅读快感 以前一拿起原版书就想瞌睡的人,居然可以读这本书读到半夜,我也佩服自己。当然,另一个好处就是,和孩子读同一本书,可以讨论读后感,增进亲子关系。 到孩子进入中学,为了走近teen的世界,选了一本teen的畅销书《Hunger Game》。不料,这次是马屁拍在马脚上。当我告诉儿子我准备读这本书的时候,他给了一脸嫌弃:“妈,你能不能读些sophisticate 的书?Hunger Game太简单粗暴了,人物没有层次感!如果你英语不够好,那读一读1984或动物农庄也可以呀,要么Stephen King?” 不管怎么说,Hunger Game我读完一本,好吧,人设是比较简单粗暴,但短暂的阅读快感还是有的。至于第二部,我也是不打算再看的。 一本就够了。 之后,按儿子建议,我还真的读了1984和动物农庄。这两部作品的价值应该更偏重于社会意义,不能用简单的阅读快感来评价。 Stephen King的小说,读过一本《Carrie》。 挺诡异的故事,关于一个特异功能的少女,但人物比Hunger Game稍微有些层次吧。可读性还是很强的。 最近读完的一本书是严君玲的《中国灰姑娘》。这本书应该也是在青少年必读清单上。 关于作者,以下来自网络信息: 马严君玲(Adline Yen Mah)二次大战初期生于天津,长于上海,逃难至香港,在英国伦敦大学取得医学博士学位,1964年移居美国后于加州行医。1997年她的自传体小说《落叶归根》出版后,一跃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华裔作家,目前专事写作。 之所以对这本书好奇,自然是因为这是一本华裔作家写的自传,而书里大部分的故事发生在上海,而且是今天的卢湾区附近,让我有种莫名亲切感。 作者是富二代,学霸,但命不太好。母亲生她的时候难产去世,哥哥姐姐和亲爹都不待见她。继母是中法混血儿,极美,但性格刻薄。只有姑姑和爷爷对她不错,但能做的也是有限。 该书文字表述流程,也几乎没有生僻字,很容易读。书里那种哀怨,忧伤,恐惧,孤独,无奈,可能很吸引女性青少年。而我更好奇的是,如果一个女孩子有着这样悲催的童年和青少年,大多数时间都被上述这些负面情绪笼罩(绝对比隐秘版大多数悲剧故事更悲剧),那会在成年后产生什么影响?根据现代这些教育专家和心理专家的说法,如果有这样悲剧的童年,有这样恶劣的父母,那么成年之后这人就完蛋了,肯定一堆心理问题。但就已知的有限的信息看,她活得还好。父亲还是出钱给她受了好的教育,一路教会学校读下来,也给她出国深造读了大学。她后来也结婚生子。 我只搜到以下文字,或许可以看出一些童年的影响 “她非常瘦小,是六十岁了依然保留着发育不良的外貌,她有一双神经质的大眼,倔强的退避的嘴。说话时认真的看着人,回答直接,犀利,坦率。非常简单,非常真诚。使我觉得,她从小至今的战争仍然在进行:她要做她自己。无论自知或不自知,当遇到限制或压迫时,她从来没有屈服或伪装过,她只是直截了当的做自己。“ 显然,她走过来了,走出来了。也许,有些童年的故事,一些情绪,有夸大的成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