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新足迹 门户 读万卷书 查看内容

南怀瑾 (道德经38楼)

2018-5-14 00:05| 发布者: 肩上的蜻蜓 | 查看: 13780| 原文链接

历史的几何图案

如果说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是两个时间点,新文化运动则是一条断断续续的时间线,一直延绵到100年后的今天。它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伸,又为五四运动做了铺垫,还让人联想到后来的十年浩劫和近期各种思潮。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近百年也来经历了大起大落。

从商朝到道光年间,中华传统文化在三千多年里也堪称曾经辉煌。危机出现在十九世纪或者更早。西方发现新大陆,东方逐渐落后。被西方工业革命甩出一条街的大清国自我陶醉,直到国门被踢开,钱财被掠光。那时的“主流文化”是什么?天朝上国,怎能以夷变华?人有等级,不准反对经典。皇帝至高无上,百姓没有自由。这样的传统文化,自我更新能力薄弱,对异类缺乏宽容,把数学,逻辑和法律等学科排除在教育体系之外,知识视野狭窄。

历史学家吴思勉认为康有为的思想远大、有条理,但只是现代学术思想转变的一个前驱,而和中国新旧思想转变关系最大的人是梁启超。大家都知道,将德先生和塞先生两个词翻译成民主和科学的人,就是梁启超。梁启超善于学习、调整和适用,自称是个流质的人。

东西洋学术输入后,中国人经历了极力排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和全盘西化三个阶段。其实新旧转变不仅仅是中国独有,而是全世界都要共同面对的问题。没有任何一个民族,能够永远守旧不变,或者弃其固有完全效仿其它民族。

从中华民国到新中国,我们的传统文化经历了各种运动后被摧残得体无完肤,后来的国学热可以说是这种低迷状态下的反弹。而这热潮在某个范围内演变成狂流,一些学者被捧成明星,又引来各种抨击和反思,可以说是反弹中的反弹。

锵锵三人行谈五四

窦文涛的节目雅俗共赏,不作虚伪的说教,而是进行开放式讨论。我最近看了几期圆桌派,心生好感,把锵锵三人行的书翻出来,才注意到有一期窦文涛、许子东和陈丹青聊过:我们都活在五四的“后果”里。我觉得他们说的五四泛指新文化运动。以下为内容摘要加一点个人整理。

《新青年》杂志倡议白话文之前五六十年,在东南沿海一带已经有了不少白话杂志和报纸。1905年废除科考,紧接着帝制崩塌,文言文没了官方出路,白话文应运而生有它的渊源,否则一个两三千年的语言系统,不是几个人在二十年内就能扳倒的。相对我们现在所用的新白话文,实际上还有一个庞大的旧白话传统,从宋朝开始,到明清时的小说,已经非常成熟。周氏兄弟和两张(张爱玲张恨水)都用的是旧白话。

文言文被打倒,因为“腐朽不能载道”,新白话却一直未成熟,不是欧化词或新拼音的问题,而是知识背景和思维习惯与传统文化断裂,一直没找到文学的支撑,有人说是水泥地上长草。另外,国民党时期废除文言推广白话,和解放后共产党推行简体字,都是由当时的政府力量来完成。用法律规定语言使用的现象,这是其它国家所没有的,“厉害”。

婚恋自由是五四的一大动因。可以说民国时期的“贵圈”非常乱,大人物的私生活香艳淋漓,民间私奔也很多。普通乡下青年,挥别老母亲指定的小脚原配,到城里读书,革命,不惧被杀头,志气清坚,集一时之盛。

现在有些人对五四的批评很深,说它搞权力崇拜,民粹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文化激进主义,其逻辑最后会发生文革,还有极端的批评者认为文革对基本伦理的摧毁,这个锅要上溯到五四。另外有个很有意思的批评,说新文化运动表面上是反传统、打倒孔家店,其实它的代表人物胡鲁陈,都希望从思想层面解决社会政治问题,这恰恰是儒家的传统。

陈丹青个性鲜明,从文字版看,存在感锵锵的,不知道在原节目中显得怎样。我们固然不能因为人气势弱而轻视之,但也不能因为人气势强而存心抗拒吧?且看他怎么说:给五四定性很冒昧,它一方面光芒万丈,称不上文艺复兴,也算是启蒙运动,另一方面后来被“救亡”冲走,“后患”无穷。有人概括是:泥沙俱下,众生喧嚣。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