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梦了无痕 1. 包子问近来何事?答:“春梦了无痕” “别整这么酸的,我不明白......” “想姑娘啦!明白没?!......” 2. 沙子问近来何事?答:“春梦了无痕” “......原来是思春啊......你哪来的村姑啊?” “说中了,正因为没有,才了无痕地想啊想啊想啊想......” 3. 小丽问近来何事?答:...... ——“你扪心自问,想清楚.....——确定不是仙姑?!” “......” 给娟打电话,说我孟浪了。孟浪就孟浪吧,如今脸皮确是见长。若说有些不像原来道貌岸然一本正经,而是玩世不恭油腔滑调,那我也不能有意见。玩世不恭大概都是因为以为看透一切罢。习惯每天看报纸,报纸上有一版文化副刊,读到松本清张。 “他结识的友人中,出现了一位他心中默默喜欢的女子,可他却因为自己的现状——没有承担家室,维持生计的希望而不敢拖累对方,只好隐忍不言,任一份朦胧美好的感情付之流水。这种传统的爱情观似乎已经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了。而今更多见的是人们将爱情变成一款折磨人的精致玩意儿,在道德和责任的束缚中周旋游走,转战奔袭。 ” “在冬天清寒的夜晚,仰望那见证他半生奔波挣扎的猎户座,回想自己不论是在印刷所加班还是在报社打工抑或是二战期间卖身服役,身困朝鲜,‘不管身在何方,我只要一抬头看见这些星星,大都会陷入绝望和悲哀中’。 松本清张的前半生,既令人同情痛惜,哀感其命运悲苦,也令人震惊佩服,讶异于他在绝境中顽强求生的毅力和责任感。也许恰恰是因为自己那个荒唐不羁毫无责任感的父亲,才造就了他坚忍顽强的性格。” ......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睡前躺床上看书,近读松本清张《半生记》和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习惯串联自己的名字,比如: 春梦了无痕 说梦向痴人 清溪流静谷 独我伴山行 ...... PS: 十年前旧文,看到四月活动想起来,翻出来凑个数 《1980年代的爱情》野夫 1. 高中毕业四年,仿佛暌违了半个世纪,一直音讯杳然的她,何以竟然在我孤独的黄昏再现。她似乎是我生命中必将出现的一个路碑,预设在我的命途中。我绕过了千寻万里,最终还是回到了这块坚硬的石头前;但依旧像往日一样,被她的庄重撞疼了...... (有些人你以为永远不会再见了,却又那么有缘地重逢了,等你以为是命中注定时,却又忽然归于沉寂了。) 2. 几乎没有预约便已走来/ 四月的芳草正沿河铺开/ 几乎没有笑过就要离去/ 任眼泪随河水漫过心怀/ 几乎不曾相识便开始表白/ 五月的落花正逐水徘徊/ 几乎不曾暗示便默默相许/ 如漫漫长夜点燃一盏灯台/ 几乎未能吻别便开始等待/ 六月的晚风吹清露满腮/ 几乎未能道破便成了隐谜/ 被岁月在心底深深掩埋/ 那一个字说了等于没说/ 那一个字不说如同说了出来 ...... (几乎不曾相识便开始表白,几乎不曾暗示便默默相许。那时的爱情是不会说话,也不必说话的。心有灵犀一点通,彼此擦肩而过的刹那,眉间心上,那种会说话,会笑的眼神,现在很少了吧。) 3. 敏感脆弱的心灵尚无法学会面对拒绝。对眼前这种温暖和亲近的珍惜,使得我们小心翼翼地回护着这种若即若离。生怕爱情的弦索一旦绷紧,最后却拉断了原本可以织好的情网。 (是爱情还是友情?年少时我们徘徊不定,以为非此即彼,一旦错过便是永远地失去,一旦错误便永远无法复原。) 4. 人生初次,不能说没有真爱,只是那种爱里面,少了一些疼痛感。又或者说就像古代的定亲,男才女貌门当户对,没什么可以挑剔,但缺乏一些意外和来历。 (快餐爱情的年代,多少人的结合从来不曾知悉另一半的来历。) 5. 我难道真的甘心终老此乡吗?我所有渴望留下来的冲动,本质上是基于对她的初恋情怀,但更多的却是一种温柔的怜悯。我不忍目睹她的命运,因此想要用留下,来分担时代加于她家的灼痛。 (其实不但心想留下,人也想留下。但是那个聪慧的姑娘,她比我们更知道我们可以到达的地方。那我们就出发吧,代她走去那些向往的远方。) 6. 但正因为是同学,且是你一向私心仰慕怯怯珍惜的女人,却生怕点滴的不恭,就打碎了你一生的宝藏。 (爱过知情重。) 7. 我们就这样静静地走着,像走在回忆中,不敢惊动那些纯净的童真往事。 (回到从前,回忆里彼此的往事生动起来,真切隐藏在那些一起玩过笑过的地方,无论校园,课堂,甚至尘土飞扬的路旁。) PS: 去年读书笔记摘录 不会说话的爱情 提前半小时到达教室 在走廊上看下去 同学陆续进校门 还有五分钟 她会推单车到教学楼左起第三棵榕树旁 上课铃响起 入座,假装看书 眼睛飘到她的位置 终于安心 傍晚,下课后 操场跑步一圈一圈 直到她也来了 放慢速度 等她安静从身边跑过 毕业后再无消息 那个年代我们只有书信 即便在纸上 也含蓄表达关心 不会说话的爱情 停留在悠长的过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