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中注册了微信读书, 于是从推荐的六本免费书里选了这本《约翰.克里斯托夫》。 抱着试试听的心理, 边做家务边听起来, 没想到居然一发不可收拾, 到底是名著, 要情节有情节, 要深度有深度。 作者罗曼罗兰(1866-1944),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写过《贝多芬传》, 《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 《约翰.克里斯托夫》最早发表于1905年左右, 191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大概是傅雷翻译的功劳, 这部作品在中国赫赫有名, 但在英文世界似乎没有那么为众人所知。 但这不影响小说的美感和不朽的价值。 我听的这个版本是许渊冲重译的, 或许更符合当代汉语的习惯。 一部优秀的小说可以说是集故事性, 知识性与思想性于一体的。 首先, 在故事性方面,作者描写了约翰.克里斯托夫从摇篮到坟墓的整个一生。 读这部小说 ,你会一点点的知道他的父母, 祖父,舅舅,两个弟弟, 和与他打过交道的形形色色人物,以及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心理。 主角是个身体强壮,精力充沛的人,所以, 自然不断的有爱情走进他的生活, 虽然他有那么深的艺术素养, 原始的“以貌取人”的本能还是那么自然和不可抗拒。 他不喜欢媚俗,崇尚自由, 自然会与周遭的人产生冲突, 受到打压和排挤。 但是这是他的本性, 他从不想改变, 一旦改变, 那就不是他了, 他也不可能再有创作的源泉了。 其次, 小说涵盖了丰富的音乐,社会和心理方面的知识。 故事的场景从德国小镇到法国的大都会巴黎。看完这部小说, 对当年德国和法国的风土人情,经济生活状况都会有很好的了解。同时, 由于克里斯托夫是音乐家和作曲家,作者本身是音乐评论家, 他借克里斯托夫之口, 对德国及欧洲的音乐做了大量的评论。作者本人生活在巴黎, 曾与一位千金小姐结婚又离婚, 对巴黎的交际场所, 巴黎的文坛,剧院, 沙龙都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借克里斯托夫的观察, 把其中肮脏的一面淋漓尽致的展现给了读者。 作者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非常细致,甚至说这本书是克里斯托夫一生的心灵活动也不为过。网上有评论说克里斯托夫的人物蓝本大体参照的是贝多芬, 与《贝多芬传》的情节和风格有许多相似之处。 所以, 若想学习深入挖掘自己和他人的心理, 从这本书里会得到不少启发。 最后, 思想性上, 作者对人物和社会的剖析都极为深刻, 里面的很多话都值得细细品味。 克里斯托夫可以说是作者心目中的‘英雄“,他的经历就是一部英雄之旅。 他真正的活出了自己, 是一个孤独奋斗的灵魂。 虽然, 自身有各种的缺点, 却没有被生活和世俗打到, 始终保持着人性中的”真善美“。 《约翰.克里斯托夫》被拍成了9集电视剧, 1977年上映。电视剧只能体现故事情节, 完全无法表达出人物的心理活动, 更不可能把作者对音乐和巴黎文坛, 音乐界的观点和评论表现出来。 电视剧的男主人公也非常有名, 是欧洲的国际级影星, 获得过各类大奖。 所以, 对这部作品, 我更喜欢原著, 就像《红楼梦》一样, 电视剧拍得再好, 也比不过原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