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博思(Bosch)侦探系列的书,最新的一本。 我讲过,博思的书很快就可以读完,几乎不用费时间思考。但是这一本书,涉及两个热点话题,处方止痛药和DNA证据,还是值得思考的。 书中写了三个案件: 1、15年前年轻母亲失踪案 2、30年前强奸杀人案,博思经手的,罪犯是死囚,但是出现了新的DNA证据,死囚要求翻案 3、刚发生的药剂师父子被杀案 处方止痛药,细思极恐 博思已经从洛杉矶警局退休,返聘过也到期了,彻底跟LAPD说再见了。但是老而不休,老当益壮,跑去小城市警局当志愿者了。小城市治安较好,警局只有4个同事,所以当药房发生命案,经验丰富的博思成了他们的支柱。博思也当仁不让地对同事们加以指点。 这个案子看起来像是普通的抢劫药房案,博思和同事们顺藤摸瓜,发现了一个处方止痛药的黑组织。 可待因类、阿片类止痛药是会上瘾的,本来在澳洲药房可以买到,从今年2月1日起变成处方药了。在美国也是要处方才能买到。 哪些人会上瘾?瘾君子各自有理由,但并不是都不值得同情。书中提到一个例子,他是因为膝盖受伤,在医院里被给了太多止痛药,出院后发现自己上瘾。还有一个例子,她是在女儿离家出走被虐杀之后,太痛苦而上瘾。 黑组织的运营是这样:收买有处方权的医生,控制瘾君子,收买药剂师。他们招募穷困瘾君子(瘾君子有不穷苦的么?),有男有女,多是老年人,带他们去指定的医生那里开处方,再带他们去指定的药房购买厨房止痛药,医生和药剂师都被收买了,所以不管患者病情如何,只按人头开方子发药。拿到药片之后,黑组织拿去高价贩卖,只留给瘾君子们每日必需的剂量。 政府不管吗?当然管。缉毒局就曾经派卧底去这个黑组织,但是被识破了,惨遭杀害。药管局也知道有很多这样的组织存在,但是苦于人力不足、缺乏证据等原因,很难根治。 缉毒局要求博思去当卧底,理由是他的年龄更容易混入瘾君子的队伍。博思同意了。博思在洛杉矶警局服务40年,从未当过卧底。这一次,他为了被害的年轻药剂师破了例。 神勇的博思不负众望,一举捣破了黑组织。可是又怎么样呢?高额的利润摆在那里,那样的组织会层出不穷,像韭菜一样割了还会长。 瘾君子们离不开处方止痛药,也不想离开。就算他们想戒毒,就能戒的掉么?政府办的戒毒机构人满为患,商业戒毒机构要价惊人。书中提到,博思帮助一名女子去戒毒,那个机构收费是每周1880美元。戒毒机构也是这个利益环中的一节。 难怪药管局的认说,很难端掉这些组织。难怪博思说,破了案仍然没有感觉快乐。 世人太多痛苦,处方药也解决不了。 这些叙述都是可信的。只有65岁博思在飞机上勇斗两名持枪俄罗斯壮男的情节,太过了。就算博思的拐杖中藏刀,也是很难令人信服。尤其是第二个壮男居然就自己选择跳下飞机摔死了,让人严重怀疑他的智商。 当然,缉毒局的专业卧底可以死,博思不可以死,读者不会同意让他死。博思,是神一般的存在。 DNA不会说谎? 博思的卧底身份被识破,是因为DNA案件上了报纸头条。 紧扣书名的就是这个DNA案子。 30年前还没有DNA技术,靠一个项链坠子定了案;30年后发现被害人睡衣上有另外一个男人的精液DNA。如果DNA没有说谎,那一定从嫌犯书柜里找到被害人的项链坠子的办案警察说谎了。而这个警察,是博思。 DNA不会撒谎。但是有关DNA的错误却很多。珀斯的DNA专家就因为太多次违规操作而被调查、辞职。珀斯还发生过一个案子,DNA技师没有核对出生日期,让警方错抓了同名同姓的人。 地检署的检察官相信DNA,洛杉矶警局办案的警察(其中一人还是博思的老搭档)也相信DNA,连博思的女儿,也从未怀疑过DNA有问题。 如果此案翻案,死囚走出监牢,政府要做出巨额赔偿,而博思40年来经手的所有案件都将被怀疑。 只有博思自己,虽然不怀疑DNA分析结果有错,但坚信自己从未植入证据。 在同父异母弟弟、林肯律师的帮助下,博思证明了自己的清白,揭穿了死囚律师的阴谋。 真相有两种,一种是基于一个人的信仰和使命,是博思的真相;一种是出于某种目的、被政客、警察、律师篡改而成的真相。 这本书里,有两种律师:死囚的律师,为了钱,不惜收买公务人员、污染证据、当庭撒谎、构陷警察、力求将强奸杀人犯放出监牢;博思的律师,为了替兄弟伸张正义,不顾其本人意愿,将案情泄露给媒体,并在法庭上用言辞误导法官。 有两种药剂师:老药剂师为了钱财,受黑组织控制,不核对身份证件和医疗卡,轻易按照假处方卖药;小药剂师勇敢举报,却招致杀身之祸。 有两种瘾君子:有自愿上瘾的,有被动上瘾的;有愿意戒毒的,有放弃自我的;有独善其身的,也有欺凌同类的。 有两种母亲:为摆脱凶狠的丈夫而与情人一起离家出走,抛弃襁褓中的女儿的;因为女儿被虐杀,终身走不出痛苦的。 总之,这个世界是黑暗的,而神一样的博思也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