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敖 李敖行文从不空谈,总是大量引经据典,甚至达到“资料轰炸”的地步,你可以不同意他的观点,却不能无视他提出的证据。 胡适花了三个月纠正“全盘西化”言论的失误,承认其实是指"充分世界化”,而李敖花了三十年,到八十年代才声明全盘西化并非百分百,只是充分世界化、现代化的意思,是语言运用的限制。 李敖的语言属于“狂判品”,在“达意”上挑动青年读者的感应神经,获得成功,名噪一时,作为一个得风气之先、赶上大众传播时代的人,他把握了文字技巧,足以和“音”、“像”并驾齐驱,然而技巧永远是短命的,永存的是构建文章的不可移异的事实和纯粹的资料。 《北京法源寺》读后感 《北京法源寺》作为历史小说,结构坚实完整,内容厚重,人物鲜活,也有十分动人的细节(特别是光绪帝那个被慈禧追杀的噩梦),不足之处是部分段落略微累赘、生硬。至于据说的史实引用的纰漏,我真是无感,一是不懂,二是不在意,毕竟我们看小说而不是看历史书。 李敖在不算复杂的故事情节中大量加入对历史和宗教的解说,使得内容非常饱满,然而这也某种程度破坏了整体意境和阅读感受。他对谭嗣同的甘愿就死极尽渲染铺陈,一方面的确感动了我,但同时我也略觉得他过分解读,甚至有饶舌之嫌,未能给读者留以体味和思考的余地。丰富的典故固然可以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但过量地盘征据典也许会适得其反。李敖自认为这本书涵盖了举凡重要的主题,比如生死、家国、去留、因果,而我觉得每个读者的感受都是独特的,所有人都喜欢读的书是不存在的,我个人所读到的是“悲怆的变法”。 该书通过法源寺作为“底片般”的见证者,勾连了上下一千多年的历史和同年代的不同人物,精彩巧妙。谈古论今的氛围也和小说主题融洽,对唐宋元明过往的回顾和反思,相比一般的小说,让读者对历史的认识受益颇多。它对不同时代、不同人物之间内在联系的提炼,让人读起来产生共鸣、受到启迪。戊戌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共同天真之处在于没有认识到变法不能光靠说服皇帝和推行有益于民生的新法,它绕不过横在皇帝和百姓之间的强大中间政治集团。曾经的维新人物往往成为后来的守旧分子,追求革新的恭亲王后来成了康有为的绊脚石,而后期的康有为维护皇权力推君主立宪,又成了下一代维新主义的绊脚石,学生梁启超也因此与其反目。 《北京法源寺》最令我震撼之处是它对“以死明志” 的诠释,其中例举的几个从容赴死的平凡圣雄的事迹更是抓心。书中提到的一些黑暗血泪片段,让我眼前重现了初次听讲中国近代史,老师悲愤顿足的情景。那烧了两天两夜圆明园的黑烟,那穷奢极侈的那拉氏,那雪片般的耻辱条约,那漫长的日蚀啊。 努努书坊上有全本。 点击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