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新足迹 门户 读万卷书 查看内容

乘赫拉利在达沃斯风光,闲话《人类简史》

2018-2-1 11:33| 发布者: chatchat | 查看: 4943| 原文链接

今天说一下《人类简史》。


这是一犹太人用希伯来语写的历史书,原版于2011年,2014年出英文版,相继有包括中文在内的三十多种翻译本出版。中信出版社的中译本获得多个图书/翻译大奖。



赫拉利1976年生,已经是耶路撒冷的希伯来大学历史系的终身教授,继《人类简史》后又于2016年出了《未来简史》,新书《二十一世纪的二十一个教训》也已经在路上。

赫拉利无疑是成功人士,同多数风头正劲的思想界代表人物们一样,他是“政治正确”的犹太人,有哈牛剑学历,在著名大学任教,又能写畅销书,甚至颜值也不错。

这是赫拉利最新关于数据的演讲:

民主和专制对于数据的处理的不同方向很有意思。

但赫拉利又更激进一点,他是素食者,动物权益鼓吹者,没有手机,每天冥想两小时,同同性伴侣(2002年认识,后在加拿大结婚)生活在耶路撒冷附近的一“人民公社”。

对大部分中国人来讲,赫拉利的历史观简直是“新奇”,很多人不能接受,“《人类简史》这本书太反智了,没有严密的逻辑推演和扎实的证据,仅仅描述几个作者想象的事例,就想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767448
西方读者对于该书最大的诟病也在于‘unsourced assertions'--对史料的运用不够严谨,有时候感情用事(sensationalism)。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a ... istory_of_Humankind

我倒挺喜欢的,与其说这是本历史书,不如说是作者对于人类历史和文明的反思。(critical thinking翻译成批判性思维总有点别扭,如果用作动词的话,“反思”似乎恰到好处。)诚如作者在书中讲到,历史的发展往往并不笃定,而是充满偶然性;正因为历史的偶然性,针锋相对的观点两方都能在浩瀚的史料中找到支撑的依据。赫拉利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集合了能支持他观点的史料,写成了这样一本反映他的思想过程的书,我们读者看了,能有所反思,在我们对当下和未来的做决策的时候,能引为参考,不亦乐乎?

我听书的时候也反思了一个教育相关的问题:关于东西方文明对于“知识”的不同认识。作为中国人我对作者的支持源于“切身体会”,中国人历来讲究“读圣贤书”,21世纪的家长们即使不至于固执地坚持“读经”也不肯错过课本,参考书,习题集,总害怕孩子们没学到该学的知识;虽然有学海无涯的认识,总怀抱泛舟大海的妄念。而当代西方文明是基于对人类无知的深刻认识,追求的是探索,看重的是好奇心。举例说,澳洲中学的历史课,不讲世界史,编年史,而是截取历史上的某个阶段或者某个大事(二战)作为研究对象,学生通过在教师指导下的专研,认识一手史料,二手史料,形成自己的想法,并按照学术标准表述自己的观点。

两种不同的认知导致了不同的教育思路,作为生活在西方的东方人,如何取舍?欢迎朋友们分享心得。


现在隆重推出lyuba,作者书中提到的克隆对象--42,000年前的猛犸象真身目前正在澳大利亚博物馆展出,假期没有去看过的家庭抓紧啦!https://australianmuseum.net.au/landing/mammoths/顺便推荐下载博物馆app,特展有中文解说,在家也可以听,学中文,学英文都用得上哦。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