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我喜欢看约翰格里森姆,现在我更喜欢康纳利。 格里森姆的书主题太沉重,丑恶背后的是制度,而康纳利的书里,丑恶的是人。 博思(Bosch)系列的书,我读的很快,但是这本《诗人》(《The Poet》),我两次开头,都没有坚持下去。 第一次刚读了几页,主角杰克第一人称自述,有警察来告诉他,当警察的双胞胎哥哥肖恩自杀了。字里行间,都是死亡、哀痛、自杀……,嗯,我抓不到可读点,读不下去了,就去网上搜书评,看到“月光幽灵”“虚幻惊悚”等字样,我以为这是一本走玄幻风格的小说,而我一贯不喜欢玄幻,就弃读了。 第二次再拿起这本书,硬着头皮多读了几页,杰克的故事暂停,突兀地插播另外一个角色,是个娈童癖,跟杰克毫无关联,更加让人摸不到头脑。这实在是突破我的底线了。再次弃读。 不得不承认,这绝对不是一本让人一拿起来就放不下的书。 我于是去读《The Narrows》,哈,这本又是博思破案,很快读完了。 然后发现,康纳利不愧是高手啊,一会儿博思第一人称,一会儿瑞秋第三人称,穿插进行,顺畅无阻。 那既然这样,再回去读《诗人》也似乎不是无法忍受。何况,《The Narrows》是《诗人》的后续,书中多少提到了坏蛋以前的犯罪,根本不是玄幻,就是黑暗犯罪啦。 第三次尝试阅读《诗人》。 杰克的哥哥肖恩死了,警方认为是自杀。肖恩生前负责一个凶案调查。杰克是个记者,想写下关于警察自杀的深度报道,于是去搜集资料,发现了很多类似的警察自杀事件。这些死亡事件有好几个共同点:都是负责一个悬而未破的恶性凶杀案,死后都留下似是而非、玄而又玄的遗书。 大多数犯罪小说,都是有一个案子,然后破案,就完了。《诗人》读到四分之一,已经出现了七八个自杀(被杀?)的警察,每个警察手上还有一个谋杀案,作者是要逼死那些喜欢猜凶手的读者么? 但是我不怕,因为我知道凶手是谁。 另一方面,一个娈童癖的故事穿插在杰克的自述里面。娈童癖在公共场所拍摄儿童裸照,被警察抓了,扣押了他的相机。他联络上一个网络推荐的律师,保释出来,住进酒店,因为被清扫房间的女工看到了电脑屏幕上的照片,就杀害了女工,逃跑后住进汽车旅馆,一边等着订购的新相机到货,一边又杀害了汽车旅馆的女老板。 看起来跟杰克那边的故事完全没有关联啊,是不是? 博思的故事里面也有一些跟案情无关的叙述,比如博思与女儿的互动,博思喜爱听爵士乐,博思跟女人搞暧昧等等,这些叙述让博思的角色更真实,但是确实与案情无关。我读博思的书久了,知道哪些是无关的,就跳着读。 这个娈童癖出现太频繁,而且还杀了不止一个人,难道说他就是连环杀手“诗人”?可是明明后传说坏蛋另有其人,到底是怎样啊?! 悬疑,就是让你知道了结局,也猜不出过程。 就这样一直读下去。 瑞秋的出场是很绚丽的。出场之前,杰克先从别人口中听说了瑞秋。瑞秋突如其来地出现在杰克入住的酒店电梯里,漂亮的外形马上引起了杰克的注意。接下来,瑞秋出人意料地用武力制服了杰克,并且恐吓他,让他乖乖地听命。 FBI女特工真是帅啊,难怪杰克要一见倾心了。哈哈,马上这俩人就会有一腿了。(不要问我怎么知道。) 唉唉,博思每本书都会跟人有一腿,康纳利似乎非常爱在凶杀情节里加进桃色花絮。 不过呢,我又错了。杰克与瑞秋的桃色,不是花絮,是重要的情节。咳咳。如果没有桃色,瑞秋不会最后关头赶来英雄救美,那么杰克就被坏人杀死了啊。 读到这里,我突然发现,这本书里没有多余的情节。包括最开头杰克与家人互动那些看似无聊的叙述,都是杰克性格的成因,而杰克的性格导致他后来犯错误…… 结尾,坏人真的死了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杰克的追查终于让哥哥肖恩沉冤得雪。 其实,这本开头让我读不下去的书,我读到一半的时候,已经是欲罢不能。 坏人是怎么变成坏人的?书中的娈童癖是因为小时候被性侵,所以长大后性向扭曲,又在狱中接受狱友的熏陶,才变成这么坏。他杀人,自称是为了阻止那些孩子变成像他一样的坏人。但是最大的坏人怎么变坏的?作者没有给出背景解释。 或者,就像书中FBI专家说的,有些坏人根本不是地球人,不能用地球人的理论来解释。 |